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護持自己的菩提心

  叮嚀一:

  滾滾紅塵俗世中,雖想不被沾染,但卻常被外境煩惱困惑著,這時需提起正念,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般,不探究花朵,只取其精華。每個事件、每個狀況、每種外境拿取其中可帶給我們正面的啟發(fā),提點及教示,而不必隨境而去,這是行者面對世間法時所需的態(tài)度及修持。

  叮嚀二:

  當我們面對許多的問題,不知該如何下決定,而周遭的人們總是提供不同卻都自認為正確的建議時,行者應(yīng)有的行持是:“速速佩戴起佛法的眼鏡,透過它來看待一切事物,若可事事以佛法為基本來對治,那么,事事皆會在法的正軌之上運行,也不必去擔慮了!”

  叮嚀三:

  現(xiàn)代進步的世界,信息娛樂發(fā)達,許多人喜歡佇于電視之前,被聲光影像等等所吸引,各式各樣的訊息入住心田,不論好壞。其實我們應(yīng)當時時觀看的是「內(nèi)心的電視」,以覺知來觀照自心,轉(zhuǎn)化去除一切五毒煩惱,并要刻刻「護心」,以「法」為諸基,不受絆染才是!

  憤怒

  當瞋怒煩惱它們強烈生起時,不僅是我們的心受災(zāi)殃,時常我們氣得食不下咽、眠不安穩(wěn)。其他的癥狀還包括:毫無慈悲的言詞、侮辱性的言行,甚至身體上的暴力行為或謀殺等。

  一個充滿緊張的人通常長養(yǎng)著憤怒,在心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痛苦與煩惱的環(huán)境。其人際關(guān)系、家庭氣氛以及交往友誼只可能出現(xiàn)艱苦的狀況。當周遭情境建立在憤怒上時,氛圍將是永不改變的緊張。一個憤怒的人是無法被愛的。每一個人努力地想避開他/她,缺乏關(guān)愛與被尊重帶給憤怒之人挫折感。一個氣怒之人或可恨之人,仍會布施任何禮物給其周遭人們,但沒有人會對此感到滿意。人們將盡可能減少和憤怒之人的接觸機會。

  在國與國之間,很明顯地,「瞋恨」是戰(zhàn)爭、沖突及爭端的主因。在家庭層面,憤怒來自意見分歧與爭吵。

  憤怒所造成的痛苦不僅出現(xiàn)于此生,憤怒之業(yè)果將于來世成熟,而其強度足以造成地獄般的生活,或者輕一些,例如:數(shù)不盡的煩惱痛苦。

  菩提心

  我們將憤怒比擬為地獄的話,菩提心就好比能澆滅地獄的水;「菩提心」是憤怒的對治良藥,能使憤怒自然地消散。當菩提心自心中生起時,我們感到快樂、輕松自在以及寬宏的心胸。喜悅使我們敞開心靈,能以慈愛與柔和的言語,乃至以身力行利他之舉。當心靈處于寧靜之際,言語及行為也同時呈現(xiàn)平靜祥和。我們將受到每一個人的歡迎。

  以菩提心所建立的寧靜,不僅利益我們的家人、親友及鄰居,還可利益我們所居住的國家。假如所有的眾生心中都具有菩提心,那么很明顯地,全世界都將得獲內(nèi)在與外在的喜悅。

  利他行為的業(yè)果將遠勝于今生之利益。由于因果法則之故,利他行為將致使未來世中得獲美好良善的人身或投生梵天。

  憤怒是我們強大的障礙,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懷疑菩提心是否能克服憤怒。但我們不應(yīng)忘記「心」具有之無限可能,它可以轉(zhuǎn)化為我們所要的樣子,為了達到這種程度,我們必須訓(xùn)練自己的心,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新習(xí)慣并使心接受它。剛開始學(xué)習(xí)一種事物時,可能覺得它非常復(fù)雜并且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圍;然而,持續(xù)不斷地努力將使我們?nèi)找媪私饽切┰柔莘鸩豢赡苷莆盏氖挛。同樣的道?我們可以除去憤怒及瞋恨,以菩提心來取代它們。剛開始會很辛苦,但漸漸地我們將看到成果。

  內(nèi)心中,瞋恨有點像是壯年期的成人,菩提心則像是個剛會走路的幼兒。假如我們小心撫育這幼兒,很快地幼兒亦將長大成人。同時,瞋恨這成人將老化而失去其力量。倘若我們能多加練習(xí),是可能瓦解瞋恨的力量。菩提心,一開始是弱小的,但它會隨著瞋恨的衰退而強大。

  如何發(fā)展菩提心呢?

  所有的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均渴望快樂,害怕受苦。當我們深入了解這點時,我們見到了自己喜悅及幸福的根源和其他的眾生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選擇立即以身、語、意三門將快樂帶給其他眾生。甚至于當我們無法有效地在當下即幫助到其他眾生時,我們?nèi)匀荒茉谛闹斜M可能地保有正確良善的發(fā)心。這能助長我們發(fā)展利他之心,并能在適當?shù)那榫诚伦匀坏刈龀隼袨椤?/p>

  相同的道理,讓我們來看看「惡口」或「惡行」對我們的影響。一切眾生均有敏銳的感受能力;我們所感受到痛苦的事物,對其他眾生而言也是痛苦的。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去除身、語、意行為中帶給其他眾生痛苦的因素是多么地必要!假如要立即舍離這些不好的行為對我們而言幾乎是不可能。但是,我們至少得深切期盼在未來某時它們將消失無存。保持著利他的心態(tài),就是所謂的「菩提心」。

  對治瞋恨

  我們可能在某個利他行為中,遇上他人的妨礙或回以負面的態(tài)度。對我們而言,正確地作法是對此人生起慈悲心。我們應(yīng)當這么想:“此人不明白菩提心且被憤怒所牽制,所以對我的言語充滿憤恨,渴望傷害我,他/她對自己一點控制力都沒有。”一個母親不會責怪因病苦而哭鬧的孩子,她明白孩子因病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她會以慈愛照顧孩子,安撫孩子的煩躁。同樣的道理,當人們回報以傷害性的行為時,此人不過是煩惱的奴隸!复缺故俏ㄒ徽_的對治方法。

  「菩提心」是期望并樂于幫助每一個眾生,視任一有情眾生如親朋好友,無一例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