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皈依

  菩提心皈依

  皈依,代表著我們對三寶的信賴,也代表著我們選擇三寶作為人生的究竟歸宿。它是學佛的基礎(chǔ),也是發(fā)起菩提心的基礎(chǔ)。

  1.大乘皈依的殊勝

  通常所說的皈依,主要指聲聞乘的皈依。我們這里所說的,主要是大乘皈依!洞蟪莊嚴經(jīng)論·皈依品》中,特別介紹了大乘皈依的殊勝,論云:

  一切皈依三寶中。應(yīng)知大乘皈依最為第一。何以故?由四種大義自性勝故。何者四義?一者一切遍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  大乘皈依者有四種一切遍。一者眾生一切遍,欲度一切眾生故。二者乘一切遍,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遍,通達二無我故。四者寂滅一切遍,生死涅槃體是一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

  大乘皈依有三種勝勇猛。一愿勝勇猛,皈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德故。二者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三者果勝勇猛,至成佛時,與一切諸佛平等覺故……

  菩薩善生有四義。一者種子勝,以菩提心為種子故。二者生母勝,以般若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者胎藏勝,以福智二聚住持為胎藏故。四者乳母勝,以大悲長養(yǎng)為乳母故……

  大乘皈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體,二者大義,三者無邊,四者無盡。問:“此云何?”答:“大體者,謂世間善根已得,超過二乘故。大義者,謂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無邊者,謂成熟善根,能成熟無邊眾生故。無盡者,謂神通善根,至無余涅槃亦無盡故……

  皈依差別有六種,一自性、二因、三果、四業(yè)、五相應(yīng)、六品類。悕望為自性,至心求佛體故。大悲為因,為一切眾生故。種智為果,得無上菩提故。不退為業(yè),行利他難行行,不退不屈故。三出為相應(yīng),具足三乘出離行故。二得為品類,世俗得,法性得,粗細差別故。

  這段論文中,從各個不同角度,詳細介紹了大乘皈依勝于二乘的特殊之處。想要了解更多內(nèi)容,可參看無著菩薩所造的《大乘莊嚴經(jīng)論·皈依品》全文。在此,我先給大家簡單歸納幾點,這是大乘皈依區(qū)別于聲聞乘皈依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們需要掌握的關(guān)鍵所在。

  其一,皈依者必須具備大乘種性。關(guān)于此,我們可能會心存疑問:自己究竟有沒有具備大乘種性?要回答這個問題,只須審視一下,看看自己能否發(fā)起無偽的菩提心,發(fā)起真實的利他愿望。

  其二,皈依對象是大乘三寶。其中,佛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為大乘經(jīng)典,僧寶為觀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及現(xiàn)前的大乘僧團。

  其三,時間更為長久。聲聞乘皈依的有效期是盡形壽,而大乘皈依不僅局限于今生,而是盡未來際直至成佛,正如皈敬偈中所說的那樣:“諸佛正法賢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其四,發(fā)心更為廣大。聲聞乘皈依主要是為了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而大乘皈依卻不以個人解脫為足,更以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為目標。

  只有認識到大乘皈依的殊勝,才能對大乘佛法生起真切皈依之心,這正是愿菩提心的所依。

  2.由發(fā)心完成皈依修行

  皈依后,還需要不斷修習皈依,強化三寶在內(nèi)心的分量,鞏固對菩提心教法的信心,使之落實于心行并產(chǎn)生作用。在印度和西藏的傳統(tǒng)中,都有關(guān)于皈依的修行,我也編寫過“皈依共修儀軌”,內(nèi)容包括大乘的發(fā)心、懺悔、七支供、念誦皈依、發(fā)四無量心等。

  皈依不只是學佛的開始,事實上,它貫穿著整個成佛的修行。從究竟意義上看,皈依者和皈依對象在本質(zhì)上是一體的。開始時,二者確實存在差別,而且是巨大的差別,但這種差別不是永遠存在。修習皈依的目的,乃至佛法一切修行的目的,是開發(fā)眾生本具的自性三寶,使自己和皈依對象融為一體,最終成就三寶所具足的一切功德。

  這一過程離不開皈依和菩提心的修行。沒有皈依作為前提,菩提心的修行就沒有依托基礎(chǔ);沒有菩提心作為實踐,皈依將永遠停留于形式。唯有對三寶功德心向往之,并以佛菩薩的愿力作為自身愿力,以佛菩薩的所行作為自身行為,才能成就與佛菩薩無二無別的高尚品質(zh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