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七支供
菩提心與七支供
七支供是根據(jù)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而建立,具有積資凈障的作用,能為發(fā)起菩提心營造良好的心靈環(huán)境。十大愿王的具體內(nèi)容,分別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懺悔業(yè)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這些修行似乎都很平常,為什么會被尊為愿王呢?原因就在于,這些愿望的所緣對象是無限的,是遍及一切的。
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愿望,但常人的愿望非常局限,想到的無非是個別人、個別事。而普賢菩薩的愿力是以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為所緣對象,不斷強化這種愿望,可以幫助我們打開心量。當心停留于眼前的人和事,是狹隘而有限的。唯有以無限的時空為所緣,才能進入心的無限層面。
同時,《普賢行愿品》還可以幫助我們在最快時間內(nèi)積累成佛資糧。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普賢行愿品》是積資凈障的第一生產(chǎn)力。所以,藏傳佛教也特別提倡《普賢行愿品》,將之作為一切法門的重要前行。事實上,《普賢行愿品》的意義不僅在于前行,其本身也是殊勝的正行。因為這一法門是建立在華嚴見地的基礎上,至頓至圓,我稱之為“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zhì)的臨摹方法”。依普賢大愿進行觀修,就是對佛菩薩心行的模擬。使我們在模擬和比照中向佛菩薩逐漸靠攏,逐漸接近。
七支供的內(nèi)容,主要是將《普賢行愿品》的十大愿王歸納為七支。支為肢體,是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菩提心修法比做主干,七支供就是作為支撐的重點。在《入菩薩行論》中,“積資凈障”這部分內(nèi)容也是通過七支供的修行來完成。
修習菩提心,就要對一切眾生心生慈悲,視如己出。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前提就是把一切眾生裝到心里。我們問問自己:內(nèi)心到底能裝幾個人?如果只是裝著自己,或者只是裝著個別人,那是絕對無法和菩提心相應的。這就必須打開心量,這種打開不是簡單的量的增加,而是要把自我的界限完全撤除,像虛空容納萬物那樣,容納盡虛空、遍法界的無量眾生。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是我們排斥的,是我們不愿利益的,就說明這種慈悲尚未圓滿。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七支供的修行。相關內(nèi)容,我在《普賢行愿品的觀修原理》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解說,可以作為參考。
1.禮敬支
禮敬,即禮拜恭敬。佛法是從恭敬中得,如果對三寶缺乏敬意,法就不可能在我們身上產(chǎn)生作用。修習禮敬的方式很多,如拜佛、供燈、燃香、獻花等。那么,應該以什么方法禮佛,才能迅速與諸佛相應,成就無量福德呢?
現(xiàn)代人非常講究效率,其實修行也不例外;蛟S有人會問:佛教不是強調(diào)不著相嗎?要知道,不著相不等于不講效率。正確的修行態(tài)度,是既講效率,又不著于講效率的相。如果以為不講效率就是不執(zhí)著,稀里糊涂就是不執(zhí)著,不但成就無望,甚至可能會墮落惡道。因為輪回路險,不進則退。如果不抓緊現(xiàn)有的暇滿人身修行,誰也無法保證未來去向何方,何時還有機會繼續(xù)修行。所以,學佛同樣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方法到位,才能事半功倍,生生增上。
禮敬支共四個偈頌,第一頌為三門總禮。三門,即身口意三業(yè),對禮敬作總的闡述。偈頌為: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我們禮佛,通常會選擇一位佛菩薩來禮拜,或禮拜釋迦佛,或禮拜阿彌陀佛,或禮拜觀音菩薩。在《普賢行愿品》中,卻不以一佛二佛為禮敬對象,而是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所緣,一一禮拜,無有遺余。更重要的是,以清凈身語意三業(yè)而行禮拜。這就需要憶念佛菩薩功德,激發(fā)見賢思齊的至誠之心,從而遠離散亂和妄想。從心里想著拜佛,到合掌、禮拜、起身,整個過程始終保持明晰的觀想,全身心投入對佛菩薩的禮敬之中。當我們以這種所緣和方法禮佛時,每一拜,都是向一切諸佛奉獻的無上敬意,奉獻的清凈供養(yǎng)。
其次是身禮。偈頌為:
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xiàn)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xiàn)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體是有限的,禮拜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完成無限的禮敬?這就必須借助觀想完成。所謂觀想,就是運用想象力,這也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助緣。因為心是無限的,想象也是無限的,一旦開發(fā)內(nèi)心無限的層面,才能使建立在這一心行之上的有限行為轉變?yōu)闊o限。在觀想時,一方面可以參考《普賢行愿品》長行的內(nèi)容,一方面還要祈求普賢菩薩的加持,通過對普賢愿力的信解來完成觀修。
首先觀想自己化現(xiàn)無量無邊的身體,觀想宇宙中有多如微塵的諸佛菩薩,然后每位佛菩薩前都有一個我在禮拜。佛菩薩的存在是無限的,我的存在也是無限的。再進一步,觀想每個我又在同時禮拜盡虛空、遍法界的無量諸佛。當我們這樣觀想時,每一拜都能成就無量功德,使我們迅速培福,廣積資糧。否則,以凡夫有限的修行,永遠不能成就佛菩薩那樣的無限功德。因為無限必須以無限而非有限為因。再多的有限加在一起,都是有限的,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有限而已。唯有在無限的心行層面,才能圓滿無量福德。
第三為意禮。偈頌為:
于一塵中塵數(shù)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首先觀想每一微塵中皆有無量諸佛,每位佛陀身邊還有菩薩海會圍繞。其次,觀想法界有無盡微塵,所以,宇宙的任何一個空間都有諸佛菩薩存在,重重無盡,數(shù)不勝數(shù)。
生命存在的當下就是無限。因為它的本質(zhì)就是空性,沒有任何界限,也沒有自他之別,一切分別都是人為的設定。比如這是中國,那是外國;這是敵人,那是朋友;這是喜歡,那是討厭。所有這些概念都來自眾生的執(zhí)著,是由執(zhí)著形成的分別和對立。由此,又會導致各種沖突,如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與動物之間的沖突。一旦將這些錯誤設定撤除,生命當下就是無限的,和一切眾生不分彼此,和諸佛菩薩心心相印。
所以說,當我們觀想無限時,并不是另外開拓一個無限,只是通過觀想,將妄心建立的有限設定撤除,使心回復本然的狀態(tài),回復本具的無限內(nèi)涵。
第四為語禮。偈頌為: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接著,通過觀想完成語言的贊頌。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無限的我,每個我都在齊聲贊嘆十方諸佛的功德。我們還可以把自己觀想為宇宙播音員,當我們禮贊佛陀時,整個天地都能接收到這些音聲,整個宇宙都在回蕩著這些贊頌。我們還可將聽到的一切聲響都觀想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觀想為贊嘆三寶無盡功德的音聲,使身心融入其中,禮佛不盡,贊佛不絕。
2.供養(yǎng)支
供養(yǎng)代表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雖然恭敬主要發(fā)自內(nèi)心,但也需要通過相應的行為來體現(xiàn)。供養(yǎng),就是強化恭敬心的重要方式,應以上妙物品而行供養(yǎng)。其中,包括有上供養(yǎng)和無上供養(yǎng)兩種。所謂有上,即有限之意,尚未達到極致。所謂無上,即無與倫比,沒有任何其他方式能超乎其上。
首先是有上供養(yǎng)。偈頌為: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涂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yǎng)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yǎng)諸如來。
有上供養(yǎng),是以最好的花鬘、伎樂、涂香、傘蓋、衣服、末香、燒香、燈燭等種種供品供養(yǎng)十方如來,并且數(shù)量眾多,有如須彌。如何才能得到這么多供品?這就需要通過觀想。一方面,觀想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轉化為供佛的奇珍妙品;一方面,觀想所供物品無量無邊,遍滿法界,以如此眾多而勝妙的物品供養(yǎng)如來。
其次是無上供養(yǎng),這是相對有上供養(yǎng)而言。偈頌為: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愿力,普遍供養(yǎng)諸如來。
勝解,是深信不疑的信解。我們以廣大勝解之心,深信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存在,并以普賢菩薩的無限愿力,將有限供品轉化為無限,以此供養(yǎng)諸佛。
我們的心量有多大,供養(yǎng)就會有多大,福報也就會有多大。諸佛菩薩為什么能成就無量福報?因為他們的心是以虛空和法界為平臺,沒有任何界限,也沒有任何阻礙。這就使依托于此的每個行為,都像融入汪洋的水滴一樣,由一滴水成為大海水。
3.懺悔支
在無盡輪回中,我們始終流轉生死,飽受煩惱逼迫,正是由于往昔業(yè)力所致。這些業(yè)力就像我們編寫的生命程序,當它運行時,就會產(chǎn)生某種結果。有些是進入惡道的程序,有些是進入善道的程序。我們想要改變命運,就要改變程序的內(nèi)部結構和運行方式。懺悔的作用,正是摧毀業(yè)力依托的基礎。偈頌為:
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們要觀想盡虛空、遍法界的諸佛菩薩,對他們發(fā)起真誠懺悔之心,對以往所造種種罪業(yè)一一追悔,其中包括有意為之的惡行,也包括無意造作的業(yè)力。更重要的是,發(fā)誓從今以后永不再造。任何業(yè)力的形成都是有基礎的,通過懺悔,就能摧毀業(yè)力依托的土壤,使之無法成熟,無法繼續(xù)感果。因為所有業(yè)力都來自對某個行為的執(zhí)著,而懺悔就意味著對這種執(zhí)著的否定。如果這種執(zhí)著已不存在,依附于此的業(yè)力自然也就無從生根,不復存在了,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就像法會前需要清掃場地那樣,我們迎接菩提心的到來,也要懺悔業(yè)力,清理內(nèi)心塵垢,為菩提種子營造良好的心靈環(huán)境。
4.隨喜支
隨喜就是對他人所做善行表示真誠的歡喜,由衷的贊嘆。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內(nèi)心會隨之打開,善的種子也會隨之增長。偈頌為: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對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聲聞、緣覺二乘,乃至諸佛菩薩的所有功德,我們都要生起隨喜之心,并加以保持。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能力都很有限,即使再努力,一輩子所做的善行也未必能有多少。而成佛需要無量福德為資糧,僅憑一己之力,顯然是無法完成的。那么,我們就無法成佛了嗎?就無法完成這個遠大目標了嗎?顯然不是,所以就需要借助一些手段,而隨喜就是迅速積累資糧的特殊途徑。如果我們能以廣大無限的發(fā)心隨喜一切善行,所獲功德將與行善者同等,有時甚至會超過對方。因為善行所招感的果報并不完全取決于行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不同的用心。當我們以無限之心隨喜一切善行時,就如分身億萬,時時處處地廣行善法,耕耘福田。
此外,隨喜還能克服嫉妒、排他等不良習慣,與眾生結下善緣,這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助緣,也是修習平等心的大好時機。當我們隨喜平日漠不相關的眾生時,就是在化解對他們的冷漠與隔閡;當我們隨喜平日存在矛盾的眾生時,就是在化解對他們的嗔恨與嫌隙。只要隨喜心足夠真誠,足夠強大,就能逐步轉化原有的不良情緒,令心量隨之打開。
5.請轉*輪支
雖然法是法爾如是的,不論是否有佛出世說法,都不會因此而有增有減,隨之變化。但對眾生來說,并沒有能力認識這種真理,更無法依此修行,成就佛果。
這就需要佛菩薩的引領,需要他們宣說法要,使眾生因聞法而破迷開悟,走向解脫。所以,祈請佛菩薩乃至善知識說法,不僅是我們自身修學的需要,也是利益大眾的需要。偈頌為: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世間燈,指諸佛菩薩,包括一切具足正見的善知識。眾生長處無明黑暗,唯有在佛菩薩的指導下,才能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迷惑走向覺悟。我們觀想宇宙中有無量佛陀,然后觀想自己化身無數(shù),來到諸佛世尊面前。每一位佛陀面前,都有一個我在祈請。每一個我,又同時在祈請法界一切諸佛,祈請他們悲憫眾生,廣轉*輪,使佛法在世間不斷流傳,利益人天。在座下,則應時時祈請善知識為眾開示。同時,對那些宣說正法的善知識大力護持。護持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可以組織講座,邀請大德說法;可以助印經(jīng)書,普及正知正見,這些都是請轉*輪的重要方式。因為弘法需要眾緣和合,成就相關助緣,在說法者和聞法者之間架設橋梁,也是在以實際行動請轉*輪。
6.請佛住世支
十方諸佛化緣將近,即將示現(xiàn)涅槃時,為令眾生獲得長久的利益安樂,我們要以至誠之心,請求諸佛長久住世,接引眾生。偈頌為: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佛陀看到化緣將盡,即將入般涅槃。此時,我們要真誠勸請,唯愿佛菩薩長久住世。因為這樣,佛法才能在世間薪火相傳。關于請佛住世的修行,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無量諸佛顯現(xiàn),然后觀想每個佛陀前都有一個我在祈愿,懇請他們莫入涅槃。在座下,則以誦經(jīng)、念佛、供燈、放生等種種方式,殷勤勸請一切善知識住世說法,度化眾生。
7.回向支
最后,我們要把以上所修的禮敬諸佛、供養(yǎng)如來、懺悔業(yè)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六支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偈頌為:
所有禮贊供養(yǎng)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yè)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愿今回向亦如是。
以上六支所修善根為證得菩提之因,我們將之回向眾生,并以猛利意樂為之祝福,愿他們早日成就佛道。這份回向是永久性的,是盡未來際的,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愿無盡。事實上,虛空是無法窮盡的,眾生和眾生的業(yè)力、煩惱也是無法窮盡的。為什么說有盡?只是用來反襯這份愿力的廣大無邊。即使無盡的虛空會有盡頭,無盡的業(yè)力會有盡頭,但我們所發(fā)起的愿力和回向也是源源不斷,無窮無盡的。也就是說,這一愿力比虛空更長久,比世界更長久,比無量無邊的眾生更長久,這正是普賢大愿之所以被尊為愿王的關鍵所在。因為這一愿力的所緣對象是無限,時間跨度是永遠。
七支供的內(nèi)容又可歸納為三方面。一是積資,為禮敬、供養(yǎng)、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五支;二是凈障,即懺悔支;三是令功德增長廣大,永不退失,即回向支。心是功德增長的土壤,唯有在無限的心田,才能圓滿成佛所需要的無限資糧。如果心量狹隘,就像一塊狹小的田地,即使修得再勤奮,再努力,收獲的果實也極其有限。學習《行愿品》,就是要把普賢菩薩的無限愿力落實到自身心行,想普賢菩薩所想,行普賢菩薩所行,以此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那樣的話,我們當下就能和普賢菩薩相應,和十方諸佛相應。
對于以上偈頌,我們應當了解其中內(nèi)涵,如理思維,以至誠懇切之心緩緩念誦。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該逃避痛苦嗎?
- 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