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白話譯義》序——兼論六祖的禪宗思想體系
《六祖壇經白話譯義》序
——兼論六祖的禪宗思想體系
徐恒志居士著
一、佛教自東漢明帝時,由印度傳入我國后,近二千年來,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護持、譯述與弘揚,不斷演變和發(fā)展,并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密切結合,宗派紛呈,妙諦流布,逐步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六祖‘頓悟自性,見性成佛’為代表的禪宗的傳播,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典型,而且是佛法的心髓,成道的關鍵。自達摩初祖航海東來,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其禪法的標志;五傳至六祖惠能大師,一花五葉,心心相印。六祖以樸質簡捷、清新明快的傳教風格,創(chuàng)頓悟成佛之說,從而使頓教法門,風行天下。他的流風余韻,影響深遠,曾發(fā)展成為各具特征的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五家宗派,陶冶龍象,人才輩出,使后世學人能舍末究本,一門深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從現實生活中,直接體認本具的無住心態(tài),去除妄想的系縛,獲得解脫的喜悅。
二、六祖惠能大師廣東新州人(今廣東新興縣東),三歲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yǎng)母。因聞客誦金剛經,心便開悟,投奔到五祖弘忍禪師門下,做舂米之類的粗活。在五祖選嗣法弟子的過程中,他道出了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于悟境超異而繼承了頓教衣□,成為中國禪宗的第六代祖師。五祖并開示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之后,六祖為避人爭奪衣□,在獵人隊中隱藏、保存了十五年,才削發(fā)為僧,開東山法門,高唱見性成佛的頓悟說,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思想體系,并發(fā)揚光大,歷久不衰。
六祖的禪法是以直指、直示為特點,把見性、悟性作為禪的生命。在壇經里,他強調:‘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識自心,一悟即至佛地。’他認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若開悟頓教,不執(zhí)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他甚至斬釘截鐵地指出:‘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他的這些論點,莫非是反覆說明:見性、悟性對從根本上轉化妄想執(zhí)著和解決人我、是非、善惡、順逆、染凈等種種二元對立狀態(tài)的重要性;其中他以‘般若觀照’,息妄顯真,得定開慧,作為識心見性的重要手段。他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又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在六祖的開示中,還處處顯示體用不二、定慧一體、空有圓融、性相一如的般若正見,把一相(一相無相)三昧和一行(直心直行)三昧結合起來,雖不變而隨緣,雖隨緣而不變。他說:‘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六祖曾開示智隍:‘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在此基礎上,六祖認為見性之人,于一切法立亦得,不立亦得,要‘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這正像明鏡照物,物來影現,物去鏡空,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廢,即所謂‘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所以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六祖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心和物的關系問題,是無相而無不相,無念而無不念的空有圓融、心物不二論者,也是他所說:‘自性自悟,頓悟頓修。’的最上乘境界。雖然如此,六祖亦并不否定根性有利鈍這一客觀事實,而說:‘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由于人有利鈍,也即障有深淺,故佛說無量法門,隨機施教。人們在實踐中,或頓悟頓修,或頓悟漸修,或漸悟漸修,無有定法,最后同證菩提,無有差別。在實踐過程中,當專修一法而不能相應時,也允許改修他法,以適應根性,而免虛耗時光。實際上,佛菩薩、善知識并無實法與人,但因病施藥,方便對治。所以六祖說:‘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這與金剛經‘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同一旨趣,同一法味?傊,如果我們能以‘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大日經)離指見月,不生執(zhí)著,可得法益而解法縛;一旦我法雙空,并空亦空,則無盡煩惱自然化為大光明寶藏了。這樣,一切固執(zhí)法見,舍本逐末,甚至爭論勝劣、高樹慢幢等現象,不是‘可以休矣’嗎?
綜觀上述所引壇經內容,可以這樣說:六祖是以‘真如自性’作為本體論;通過‘般若觀照’來達到‘頓悟自性’,作為實踐要領;而以‘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的無念,‘外離一切相’的無相,‘于諸法上念念不住’的無住,作為認識論的基本要求。六祖所建立的頓教法門及其思想體系是獨具特色的,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亦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鮮明標志。
三、由于六祖頓悟成佛說的異軍突起,他的開示記錄—壇經,言簡義豐,直指心源,成為禪宗的無價之寶,幾乎所有禪宗學人無不重視和傾心。它是六祖開宗傳法的重要文獻,也是唯此一部稱之為‘經’的祖師言教。但是壇經文字雖較通俗,由于‘見性’不是思量分別的境界,原非文字言語所能表達,故不僅注釋或譯白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即使是壇經的各種版本,由于歷代輾轉傳抄,也詳略不同,互有出入,因而亦有令人頗為費解的地方。如有僧舉臥輪禪師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此偈的要害是以斷滅為究竟,六祖認為這樣修行,是增加系縛。因此他針對性地出示一偈:‘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這里的‘作么’可作‘怎么’、‘做什么’解釋。如果我們對偈的后二句依文解義,死于句下,認為‘對境心數數起來,菩提怎么能長呢?’好像六祖與臥輪同一觀點,主張心不起,才能長菩提。這與原意實有很大出入。六祖原意似乎應該理解為:‘對境雖數數起心,但境來則應,境去則空,毫無黏著’,所謂‘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也不像臥輪禪師所說‘菩提日日長’,而是‘菩提怎么長,也不去理會它。’或者說:‘菩提自性本無增減,怎么會有長不長呢?’但這些境界,只許心領神會,在短短四句偈中,確也難以充分表達,正像六祖所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址惨艟邮坑需b于此,繼佛陀的遺教的編寫和觀無量壽佛經的譯義后,邊學邊用,又發(fā)心以白話譯義方式,譯述了六祖壇經,使之進一步通俗化、明朗化,以適應初學禪宗者的需要,使能由‘文字’引起‘觀照’,由觀照而達‘實相’。對一些容易引起誤解的文句,則加以詮釋。如六祖臨滅度時所示的最后一偈中,有‘寂寂斷見聞’一句,特予說明:所謂‘斷’是轉化、息下污染自性的虛妄見聞,卻不斷正見正聞,以免引起誤會,墮入‘斷滅空’。實際上,‘寂寂斷見聞’也正是寂寂惺惺,了了見聞,而不著見聞的意思。譯義的完成,將有助于消除人們對明心見性的神秘感和畏難思想,有助于領悟自性是佛而徹底擔荷,當仁不讓;特別會有助于糾正當前普遍存在的務外、著相、求有所得的流弊,使作為佛法心髓的禪學易為廣大學者所接受和掌握,林居士廣結法緣,悲愿無盡,不勝隨喜贊嘆!
當然,由于領會層次有深淺,譯義本身也會有不夠恰當的地方,希望關心禪學的大德、長者,各抒高見,匡其不逮,共同為續(xù)佛慧命這一神圣事業(yè)做出努力!謹綴此文,共添法喜。
- 上一篇:佛道實證歸一簡論——以《六祖壇經》為例
- 下一篇:《六祖壇經》的基本構架與禪法思想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