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為什么說正念禪是智慧禪?如何來修習?

  第二,“正念”所觀察的都是實際發(fā)生的。在這里,要區(qū)分真實發(fā)生的和在概念上發(fā)生的。

  真實發(fā)生的,在佛教里邊認為只有三種,一個就是色法,一個是心法,還有一個是涅槃。但涅槃是圣者才能體驗到的。我們能體驗到的是兩種:色法和心法。粗略的說就是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其它的都是概念。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我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記得以前我在禪修中心做內觀的時候,有一天黃昏,我在天臺上行禪,就聽到好多的狗叫,“汪、汪、汪……”,很密集。當時我的心里浮現了一個想法:“好多狗,好多狗!”但是突然下一念我就發(fā)現了:不對!我真是經驗到的是狗叫,我既沒有看到、也沒有碰到、也沒有觸到好多狗。此刻我的世界里真正經驗到的并沒有很多只狗,真正發(fā)生的其實是狗叫,是“聲音”進到了我的生命里。而“好多狗”其實是以概念的形式進入到我的生命里,我在概念上知道有很多狗,但是我實際上沒有經歷這些狗,我真正經歷的是“狗叫聲”,以及對狗叫聲的思維。

  在那一刻,突然我就區(qū)分了真實發(fā)生的和概念上發(fā)生的。這個發(fā)現,當時對我的震撼還是蠻大的。后來我就意識到,我們太多活在概念的世界里,而很少意識到真實的世界。頭腦中的概念引發(fā)了大量的心念和情緒,帶來了各種貪嗔和執(zhí)著。

  我們接下來在修正念的時候,就要區(qū)分概念法與真實法。

  第三就是要有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就是你要像旁觀者一樣來看,在這里以無貪、無嗔的態(tài)度,就是以它本來的樣子來覺知就夠了。

  呼吸在自動發(fā)生,即使你不去觀它,它也在呼吸著,你只需要知道呼吸的發(fā)生和變化即可。知道“在坐著”;知道“聽到聲音”。你不需要“用力”去觀,聲音自己在生滅變化,來來去去。

  第四,就是要有正見為它的先導。修習正念,前提是我們有無常、無我的正見,了解緣起觀,知道區(qū)分真實法和概念法,要有一些基本的理論基礎和正見。不然的話,在觀的時候就會把邪見帶進去,那是不能開智慧的,你就會覺得“我在走”、“我在做事”、“我在禪修”,其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在禪修。身體在打坐,心知道,“我”在哪里呢?所以說,要詳細區(qū)分這些部分,這是很有意思的。

  當然這些我們會慢慢的引導大家,在這里只是先把這些要領說一下,真正在修的過程中,會慢慢地給大家引導的,不著急。

  第五,就是要有“初學者之心”,就是要有好奇心,要有探索欲。

  沒有經過禪修訓練的人,往往缺少這種“初心”。對所發(fā)生的事物常常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界定,或者直接“貼一個標簽”,卻沒有對實際正在發(fā)生的有真正的覺察和了解。

  比如說,經過一天禪修,我們感覺到有點疲勞。在過去,可能就直接貼一個“我好累”的標簽,然后就生起了悲傷或是痛苦的情緒,心境變得低落。但是學習了正念之后,我們就會有一個好奇心和探索欲——“疲勞”是怎樣的呢?是在身體的某個部位,還是在心里?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當我們覺察它的時候,接下來又會有怎樣的流動變化?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觀這個“疲勞”,視之為此刻發(fā)生的一種現象,而不是像過去,直接就掉進去,被它“淹沒”。

  有的時候突然一下心情不好了。心情不好的時候,學習了正念,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會探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是怎樣的一個心情不好?是悲傷、還是孤單、還是恐懼,還是一種無力感?

  如果說它是一種悲傷的話,它是怎樣的一種悲傷?如果說它是無力感,那這個無力感是怎么回事,品質是什么?通過對情緒的探索和覺察,我們就能夠對緣起的過程生起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開啟自我關懷。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所發(fā)生的各種順境和逆境,實現覺悟的人生

  所謂“初學者之心”,就是不管什么發(fā)生了,我們都要有全然開放的、新鮮的心態(tài),去覺照它,這就能夠促成我們對自己、對生命、對萬法的理解。

  上面把正念稍微地介紹了一下。可能有的人聽了之后會覺得有點壓力,覺得正念好像修起來很難似的。但其實也不用太擔心,它確實有很多東西要慢慢學習和掌握,但只要我們有一個開放的態(tài)度,愿意學習的心,漸漸就能把握住它的修習要領,感受到這個法門所帶給我們的幫助和利益。

  當然,要想精通正念,那就要花時間來深入修行,絕對不是說我會觀呼吸了,就是會正念了,那其實還差得很遠。要把正念融化到整個的生命里,這要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去整合。直到成阿羅漢了、成佛了,那才是正念修習圓滿了。

  那么我們從哪里開始下手呢?從此時此刻開始下手。從知道此時此刻發(fā)生了什么開始下手,就這么簡單。

原文標題:正念禪——智慧的修行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戒幢法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