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2)
寅十七、極七返有(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名為極七返有補特伽羅?
這一科是「補特伽羅品類的差別」,就是來到佛法里邊發(fā)心修行的人,也是各式各樣的不一樣,一共分了二十八種人,現(xiàn)在是第十七種「極七返有」。
怎么叫做「極七返有」?就是最多在生死里邊,人間、天上來回七次,最多是受七翻生死,這個修行人是這樣的。
先「征」。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顯果證」。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顯果證
謂有補特伽羅,已能永斷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種結(jié)故;得預(yù)流果,成無墮法,定趣菩提。
「謂有補特伽羅,已能永斷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種結(jié)故」,就是有這樣的修行人,他這個時候已經(jīng)達到這個程度,就是「永斷薩迦耶見」,就是永久的斷滅了這個我、我所見,滅除了我執(zhí)。就是這色受想行識里面沒有我,色受想行識本身也不是我,離開了色受想行識另外也沒有我,他這樣的修這個無我觀修成功了,他就證入到諸法皆空的這個境界。這個天臺智者大師,這「通教」的阿羅漢是觀察我空、也觀察法空的;這個「藏教」的阿羅漢只是觀我空,但是到阿羅漢的時候,這空與空無差別,是一樣的。
但是在初果,「永斷薩迦耶見」是初果圣人、初果須陀洹,他觀這我空到初果的時候,也是證悟了這個畢竟空的真理,也是證悟了的。我們在解釋這個「我空」的道理的時候,并沒有說「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沒有這樣說;只是說「色不是我、我所,受想行識不是我、我所」。但是修無我觀成功的時候;不要說成功,就是相似成功的時候,這我空里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我不可得」,也還是空的。到了初果的時候這是不退轉(zhuǎn)了,他證悟了這我空的真理,能安住在這里不動、不退轉(zhuǎn)。所以我們一般的講,他不觀一切法空、只是觀我空,但是這件事不可思議。
這個「戒禁取」,戒禁取是外道的一些修行的方法;現(xiàn)在這個證悟初果的圣人不會有這種邪知邪見,所以也把這個戒禁取的這種思想也是斷滅了!敢伞;對于佛法他沒有疑惑了;佛說的「此是苦、此是集、滅、圣道」是真實不虛的,他沒有疑惑的。就是這個補特伽羅,他能夠斷除這三種煩惱,「三種結(jié)」,這個「結(jié)」就是這三種煩惱。
「得預(yù)流果」,所以成就了這預(yù)流果的這個境界,就是這么多的圣人里面,這是最先得圣道的一個圣人!赋蔁o墮法」,他成就了不會墮落三惡道的這種道力,他死掉了的時候決定是在人天里面,他不會到三惡道、決定不墮落,這個人。「定趣菩提」,他決定能到這個阿羅漢果。這「菩提」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有佛菩提,當(dāng)然這個初果圣人決定能到阿羅漢果;他現(xiàn)在不是阿羅漢,但是他決定能成功了。
這是說「顯果證」,顯示這個修行人,這么長時期的用功,有了一個結(jié)果。
辰二、釋得名
極七返有,天人往來。極至七返,證苦邊際。
「極七返有,天人往來」,他還沒圓滿;圣道還沒圓滿。但是他最多再七次,人間到天上,從天上再回到人間七次,「天人往來」七次,就得阿羅漢果了,最多是七翻生死。就是他剩下來的煩惱,那個煩惱的力量能使令他受七翻生死,就是這么回事!笜O至七返,證苦邊際」,最多受了七翻生死以后,就是到了苦的邊際了;到這里、再超過這個邊際以后就沒有苦了,這生死沒有了,就是無色受想行識了,到這個境界。
這是第二科「釋得名」,這個極七返有補特迦羅就是這么回事。為什么「極七返有」呢?就是他剩下的煩惱,使令他會受這么多的生死。
卯三、結(jié)
如是名為極七返有補特伽羅。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
寅十八、家家(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家家補特伽羅?
這是第十八科,這是又一種人,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家家補特伽羅」呢?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這個二種類,先「標(biāo)列」。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辨二種類(分二科) 巳一、標(biāo)列
謂有二種家家。一、天家家,二、人家家。
「謂有二種家家」,就是這個修行人有二種家家。那二種呢?一是「天家家」,二是「人家家」。這是標(biāo),下邊就解釋。
巳二、隨釋(分二科) 午一、天家家
天家家者:謂于天上、從家至家,若往若來、證苦邊際。
這個圣人,就是這個初果圣人,假設(shè)是在人間得初果;也有的人在天上得初果,就是以天的身份修學(xué)圣道得初果;也有是人間的人、以人的身分修學(xué)圣道得初果,所以這「家家」也就不同了。
「天家家者:謂于天上、從家至家」,他若是壽命到了要死了,死了就是,他是在這一家、死了以后就到那一家去再得果報;那一家死了、到另一家去得果報,他不重復(fù)地繼續(xù)在那家得果報,他不重復(fù)。但我們凡夫那不一定,凡夫有可能還繼續(xù)在這一家,只要沒墮落的話、繼續(xù)在這一家也可能。但是圣人不會、圣人不是,這是「謂于天上,從家至家」。
「天家家者:謂于天上,從家室家,若往若來」,或者是從天上來到人間來,第二生來到人間,人間死了又回到天上去,這有可能是這樣子「若往若來」。「證苦邊際」,這個時候到了最后了,到了苦的邊際以后再沒苦了,那就是得了有余涅槃了,就是得阿羅漢果了。
午二、人家家
人家家者:謂于人間、從家至家,若往若來、證苦邊際。
這也是這樣子「證苦邊際」。
辰二、結(jié)顯果證
當(dāng)知此二,俱是預(yù)流補特伽羅。
都是預(yù)流果。這個預(yù)流果,他把這個見煩惱…;這個佛菩薩…佛陀的安排,先讓修行人斷見煩惱,你先斷見煩惱,你修四念處先斷見煩惱;見煩惱斷了還有愛煩惱,那么剩下來的愛煩惱,就是說欲界這個愛煩惱。欲界的愛煩惱共分九品;九品就是三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三三就是九品。
這個九品這個事情,頭一品的煩惱能使令你受二翻生死;「初品潤二生」,這個初品的煩惱的力量,使令你在人間一翻生死、到天上一翻生死,實在就是二翻生死!赋跗窛櫠⒍母饕弧挂还簿牌;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這三品煩惱,每一品煩惱令你受一翻生死。這樣說「二、三、四各一」就是三翻生死,「初品潤二生」,加起來就是五翻生死了。一共七翻生死,那么這就是前四品使令這個初果圣人要受五翻生死。
那么第五品煩惱、第六品煩惱,這二品煩惱合起來使令他受一翻生死;「五、六共潤六」,第五品、第六品合起來使令你受第六翻生死!傅谄邤嗳贰,這個第七翻生死就能斷這個三品,也就是后三品煩惱合起來使令這個圣人受一翻生死。就是一來人間一生天上;或是一生天上一來人間;或者是完全是在人間;或者完全在天上,受一番生死。那么加起來就是七翻生死。
七翻生死,得了初果的人他若繼續(xù)的修行,他也可能是斷了第一品煩惱、斷了第二品煩惱、斷了第三品煩惱、或者斷了第四品;斷了四品、那就是斷了五翻生死了。斷了五翻生死、還有二翻生死,就是「家家」,是在人間或者在天上。或者是你斷了初品、二品、三品,那么就是你斷了四翻的生死,還有三翻生死,就是還有三次一來人間一生天上,就是這樣子,所以就是叫「家家」了,就是這么意思。
這一科這是第十八科。下面第十九科,叫做「一間補特伽羅」。
寅十九、一間(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一間補特伽羅?
怎么叫做「一間補特伽羅」呢?這是「征」。
下邊第二科解釋,解釋第一科「顯果斷」。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顯果斷
謂即一來補特伽羅,行不還果向,已能永斷欲界煩惱上品、中品;唯余下品。
「謂即一來補特伽羅,行不還果向,已能永斷欲界煩惱上品、中品」,說這個人,其實就是二果。「謂即一來補特伽羅」,就是那個一往來那個圣人,他就是斷了九品煩惱的前六品都斷掉了,就剩下后三品,七八九后三品;就是這個人。這個人他繼續(xù)修行就是「不還果向」了;他這二果繼續(xù)修行就是向第三果去了,這叫「不還果向」,「不還果」就是第三果。這個人「已能永斷欲界煩惱上品、中品」,說這個修行人,他把欲界的九品煩惱里面,那個「上三品」和「中三品」都斷滅了,都消滅了!肝ㄓ嘞缕贰梗褪O隆赶氯贰惯沒斷。
這就是他的「果斷」,他的果斷就是這個,就是二果圣人。
辰二、辨得名
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于彼處得般涅槃;不復(fù)還來生此世間。
說這個圣人他還有三品,欲界還有三品煩惱沒有斷,那么他還怎么辦呢?這個煩惱會令他怎么地呢?他「唯更受一欲界天有」,他就再在欲界天上受一翻生死,這時候就是不在人間,他在天上!讣从诒颂幍冒隳鶚劇梗褪窃凇副恕固焐系萌肽鶚,入有余涅槃。入有余涅槃,壽命到了也入無余涅槃,就是這樣子。當(dāng)然這是一種,其實也有是在人間的,也在人間受一翻生死,也可能是來人間又到天上,這一翻生死實在就是二翻生死,一來人間一往天上;或者是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是這樣子。
「不復(fù)還來生此世間」,他把這個剩余的三品煩惱斷掉了以后,他就不會再來到人間了,不會來,因為他沒有理由、沒有這種力量了,不會再來的了。
卯三、結(jié)
是名一間補特伽羅。
這個「一間」就是一翻生死的間隔。他現(xiàn)在這個道力的程度,就有一翻生死的障礙,就到涅槃的境界了;這「間」者「隔」也。
寅二十、中般涅槃(分四科) 卯一、征
云何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這是第二十,「中般涅槃」,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呢?下面是「標(biāo)」。
卯二、標(biāo)
謂有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這個中般這個圣人,中般涅槃的這個圣人有三種,「三種中般」。這是「標(biāo)」。
下邊第三科解釋,先解釋「于中有纔生位」,先「辨相」。
卯三、釋(分三科) 辰一、于中有纔生位(分二科) 巳一、辨相
一、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xù)生;中有生已,便般涅槃。
「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一共三種,有這么一種,它叫做「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這個人實在就是三果圣人,三果圣人他是在欲界,欲界壽命到了就死掉了,「從此沒已」就是從這里死掉了!钢杏欣m(xù)生」,這個「生有」前面是「中有」,「中有」前面是「死有」,「死有」前面是「本有」。在生存的時候這個生命體叫作「本有」,「本有」的最后一剎那死掉了的時候叫「死有」,「死有」以后就是「中有」,「中有」以后就是「生有」,就是得一個新的生命的第一剎那叫作「生有」,F(xiàn)在這個說「從此沒已」就是「死有」,「死有」以后就是「中有」就出現(xiàn)了,就是中間的那個生命;前一個生命、后一個生命,中間有一個生命就是「中陰生」。這個「中有續(xù)生」,就是相續(xù)出現(xiàn)了。
「中有生已,便般涅槃」,這個「中有」、中間這個生命一出現(xiàn)的時候,他就入涅槃了,就是把色界天、無色界天那個煩惱滅掉了。這就是這個三果圣人,他在欲界的時候,這四念處修得非常的相應(yīng),這個力量很強大;他在中有的時候,這個正念一現(xiàn)前的話,這剩余的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就沒有,就入涅槃了;那么這可能就是入無余涅槃了,這樣子。這是一種。
這是「辨相」第二科「舉個譬喻」。
巳二、舉喻
如小札火,微星纔舉,即便謝滅。
「如小札火,微星纔舉」,這個「小札火」這個「札」是什么呢?就是這個木匠刨那個木板兒、木片子,這個「札」古代的意思就是用木板兒在上面寫字,所以也可以說是寫信叫「書札」就是寫信,F(xiàn)在比那個寫信的木板、那個薄板還小,就是用那個刨子刨這個木頭,出那個小小的碎片子、就是那個;那個若用火一燒的時候,小札火一燒的時候,「微星纔舉」,那小小的星星之火纔飛起來,「即便謝滅」就滅了,就滅了。這就是這個修行人,他這「中有」這個中陰身一現(xiàn),就得涅槃了。譬喻這個意思。
這是第一種「中有般涅槃」的相貌。下邊是第二科「于未趣生有位」這是第二。
辰二、于未趣生有位(分二科) 巳一、辨相
二、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xù)生;中有生已少時經(jīng)停,未趣生有便般涅槃。
「有一種中般涅槃的補特伽羅」這個圣人,「從此沒已」就是從欲界一死掉的時候,「中有續(xù)生」以后。「中有生已少時經(jīng)停,未趣生有」沒有立刻就得般涅槃,就是少少的停留一會兒!肝慈ど小,還沒有向「生有」那里去,中有向前就是生有。在那停、還沒有向那邊去的時候,「便般涅槃」了。
巳二、舉喻
如鐵摶鋌,炎熾赫然,錘鍛星流,未下便滅。
這又舉個譬喻。前面是「辨相」,這舉個譬喻。「如鐵摶鋌」,這個「鐵摶」就是沒有制成器的那種鐵,放在火焰里面燒、火很猛的。「赫然」就是燒得很紅的時候!稿N鍛星流」,那個鐵匠拿著子錘子來錘這鐵,錘鍛的時候就有這個星星之火流飛起來;這個飛起來以后「未下便滅」,還沒有落下來,這火就滅了。這就是譬喻這個「中有」,就是他還沒有去到「生有」那里就入涅槃了。
辰三、于往趣生有位(分二科) 巳一、辨相
三、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xù)生;中有生已往趣生有,未得生有便般涅槃。
這是第三種「于往趣生有位」,先「辨相」。
這個「中般涅槃」的補特伽羅,「從此沒已」就是從欲界死了。「中有續(xù)生;中有生已往趣生有」,這個中陰身要到「生有」那兒去,就是要到色界天去,或者生初禪、或者是生二禪、或者是到四禪去。到那兒去的時候,「未得生有」他還沒得「生有」,還是在「中有」的時候,就「便般涅槃」,他就入涅槃了。
巳二、舉喻
如彼熱鐵,錘鍛星流,下未至地,即便謝滅。
就是這個星星之火,飛起來還沒落在地下,就滅了。說這位中般涅槃的圣人也就這樣子,還沒得到「生有」,在「中有」的最后就滅掉了,就得涅槃了。
卯四、結(jié)
如是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總說為一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三種合起來,合而為一,就是在「中有」的時候就入涅槃了,這個圣人。
寅二十一、生般涅槃(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第二十一種,怎么叫做「生般涅槃補特伽羅」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
卯二、釋
謂纔生已,便般涅槃。
就是這個人在欲界死了,死了以后經(jīng)過「中有」,然后在色界天上、不知那一個禪,就得了果報了,當(dāng)然那是化生!钢^纔生已」,纔生彼處已,他就入涅槃了。
卯三、結(jié)
是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是名」叫做「生般涅槃補特伽羅」。這是第二十一科。
寅二十二、無行般涅槃(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第二十二科叫「無行般涅槃」,先是「征」。
怎么叫做「無行般盤補特伽羅」呢?第二科解釋。
卯二、釋
謂生彼已,不起加行,不作功用,不由勞倦,道現(xiàn)在前而般涅槃。
「謂生彼已」,就是這位三果圣人生到色界天以后,「不起加行」他沒有「起加行」。怎么叫做「不起加行」呢?就是「不作功用」;這「作」也就是「起」,他沒有發(fā)動「我要努力的修四念處」在那里坐禪,他沒有!覆挥蓜诰搿梗@「不由勞倦」這個意思還是修行了,不過修行得很輕松、很自在、沒有辛苦。「道現(xiàn)在前」這個圣道的無漏智慧就現(xiàn)前了!付隳鶚劇惯@個圣道的智慧一現(xiàn)前,那個煩惱就沒有了;當(dāng)然這是煩惱種子就沒有了。
卯三、結(jié)
是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是名無行般涅槃的補特伽羅」,「無行般」這個「般」字,中國話就是「入」。不須要努力的修行就能入涅槃,就是入于有余涅槃了。
這是「無行般涅槃」。這個「無行」,從這個「不由勞倦」這句話看,還是有多少用功修行的,但是不辛苦就是了。
寅二十三、有行般涅槃(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有行般涅槃補特加羅?
這是二十三科,先是「征」。怎么叫做「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呢?
卯二、釋
謂彼生已,發(fā)起加行,作大功用,由極勞倦,道現(xiàn)在前而般涅槃。
「謂彼生已」,這下面第二科解釋!钢^」那個三果圣人,他生到色界天去以后!赴l(fā)起加行」,他要發(fā)起加行!缸鞔蠊τ谩梗貏e努力的要修行的!赣蓸O勞倦,道現(xiàn)在前」,修行得也很辛苦;這個佛菩薩才說出這句話來,不然我們沒辦法知道。說生到色界天上那個人的身體不得了,欲界的身體不能比的,那是一種光明的境界;色界天上的人身體有光明,欲界天的天人也有光明,但是不能和色界天比。那種光明的身體,還要特別勞倦地去修行。「道現(xiàn)在前,而般涅槃」。
卯三、結(jié)
是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當(dāng)然這就是他在欲界的時候,他的四念處這個道力的修行不是上品,所以到了色界天要再努力,要繼續(xù)努力才可以。所以這看出來,有的人沒有怎么修行就成功了;實在并不是不修行就能成功;他前生栽培了,他也是辛苦了,他也曾經(jīng)辛苦的;沒有人能占便宜的,就是沒有因就沒有果的。
下面第二十四科「上流」般,上流般涅槃,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寅二十四、上流(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上流補特伽羅?
這是又一種圣人。下面解釋。
卯二、釋
謂有不還補特伽羅,從此上生初靜慮已;住于彼處不般涅槃。從彼沒已;輾轉(zhuǎn)上生諸所生處、乃至或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處。
「謂有不還補特伽羅,從此上生初靜慮已」,就是在欲界天的這個三果圣人,他從欲界天或者在人間,他命終了,這上生到色界的「初靜慮已」后,「住于彼處不般涅槃」,在初禪天他還沒能夠入涅槃。「從彼沒已,輾轉(zhuǎn)上生諸所生處」,從初禪又命終了;那是要多久!初禪天壽命也很長;死了以后「輾轉(zhuǎn)上生」,就是由初禪到二禪,二禪到三禪,三禪到四禪,「乃至或到色究竟天」到那兒去,「或到非想非非想處」,就是這三果圣人有的是歡喜智慧,有的歡喜定;歡喜智慧的就是到「色究竟天」就得涅槃;若是歡喜定的人,那他要到無色界天了,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處天、最后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到那兒去;到那里去修行去,就得涅槃了。
卯三、結(jié)
是名上流補特伽羅。
是這樣子。這是二十四。
下面第二十五是「時解脫」,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寅二十五、時解脫(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時解脫補特伽羅?
這又是一種圣人,這是怎么回事情呢?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標(biāo)有退」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標(biāo)有退
謂有補特伽羅,鈍根種性。于諸世間現(xiàn)法樂住,容有退失;或思自害或守解脫,勵力勤修不放逸行。
「謂有補特伽羅,鈍根種性」,「謂有」這個佛教徒,他的種性是「鈍根」,就是他在佛法里的栽培他沒特別努力,這個信進念定慧的栽培不是那么勇猛,所以他就不是那么圓滿,「鈍根」。
「于諸世間現(xiàn)法樂住,容有退失」,說這個鈍根的人,他已經(jīng)由初果到二果、到三果、到了四果,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當(dāng)然他最低限度要是未到地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或者是色界初禪,是這樣子。這個地方說「現(xiàn)法樂住」那不應(yīng)該是欲界定,也不應(yīng)該是未到地定;那是色界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名之「現(xiàn)法樂住」。他所成就的禪「容有退失」,有可能會失掉。這個阿羅漢他是個「鈍根」,原來栽培的圣道不堅固;現(xiàn)在說「退」,不是他所成就的無我的智慧退,這個智慧是不退的;只是那個依止處的「禪」、這「現(xiàn)法樂住」有可能會退,失掉了。
「或思自害」,他一退了他就感覺到不對勁,若再努力又回來了,又得了禪;可是過一個時候又退了,常常有這種事情他心里面不舒服,所以他就「或思自害」,或者就想:「哎!我這回就結(jié)束他好了,不要老是這么麻煩!」
這個事這里邊有五種差別;退、思、護、住、進有五種,F(xiàn)在說是「于諸世間現(xiàn)法樂住,容有退失」,這是這個「退」、退法的阿羅漢!富蛩甲院Α梗@第二種阿羅漢,他說這個常常的退;不應(yīng)該這樣子,所以就要自殺。但是只是這樣子想而已,但是他就好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實在還沒有自殺,這個意思。
「或守解脫」,退、思、護,這個「守解脫」就是「護」。他這個人一點都不敢越軌,就是這樣常常地守護這一念心,守護它那當(dāng)然也就不退了。退、思、護,這「守」就是「護」!竸盍η谛薏环乓菪小惯@個是護、住、進,這就是「進」。他怕退,他恐怕退、他常常的努力,勤勤的修這四念處,常常的入定,這樣子他就向前進而不向后退,這叫作退、思、護、住、進。
第二科隨難解釋。
辰二、隨難釋
謂防退失增上力故,或唯安住自分善品;或經(jīng)彼彼日夜剎那瞚息須臾,勵力升進,乃至未證最極猛利。
就是這個「或守解脫,勵力勤修不放逸行」這句話怎么講呢?這是解釋。
「謂防退失增上力故」,就是這位修行人他有問題要解決,不是放在那里不管了。他要預(yù)防「退失」這種事情,于似乎他就發(fā)出的這個道力很強,所以就是「守」這個解脫,這個意思。「或唯安住自分善法」,這也就是這個「守」,就「安住」在「自分善法」;有自分、有他分;「他分」就是煩惱,「自分」就是信進念定慧了!「安住」這里不動,時常地在這里保護著這一分的「善品」,這樣他就不退了。
「或經(jīng)彼彼日夜剎那瞚息須臾,勵力升進」,或者是這位修行人,他經(jīng)過那么多、那么多的「日夜」,由日到夜、由夜到日,由白天到黑天、由黑天到白天,這樣常常的入定修四念處;在時間上說,就是剎那剎那的這樣用功修行!覆i」就是眼睛這個一合一開就是「瞚」,「息」就入出息。他那個清凈心,就是剎那剎那地明明了了地這樣子修行!疙汈А,須臾比瞚息時間稍長一點。好像晝夜二十四小時是八個須臾?是幾個須臾?這能算出來須臾的數(shù)目的;…喔!三十個須臾,對了就是三十個須臾。
「勵力升進」,他這么樣的用功,這真是…說是愛惜光陰愛惜寸陰;他是愛惜一剎那一剎那地愛惜這光陰,這樣努力的修四念處,他這個根性就向上進步了,叫做「勵力勤修不放逸」!改酥廖醋C最極猛利」,但是還沒能成就那個「最極猛利」;「最極猛利」那就不是這個根性的阿羅漢了,這就是「進」;退、思、護、住、進,這五種阿羅漢這都是屬于「時解脫」。
卯三、結(jié)
是名時解脫補特伽羅。
是名叫作「時解脫」阿羅漢。
《披尋記》八九五頁:
于諸世間現(xiàn)法樂住容有退失等者:《顯揚論》說: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xiàn)法樂住。(《顯揚論》三卷十二頁)。此說容有退失,準(zhǔn)義應(yīng)知。又復(fù)此中言自害者:謂作是思惟: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亦如《顯揚論》釋。言守解脫等者:謂如下說:或唯安住自分善品,名守解脫;驈(fù)勵力升進,是名勵力勤修不放逸行。
「于諸世間現(xiàn)法樂住容有退失等者:《顯揚論》上說:成就如是軟根」,其實就是鈍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xiàn)法樂住」,這是有這種根性,就是你或者思惟想要自害,或者不思惟自害,或者是放逸,或者是不放逸,都有可能退失你的現(xiàn)法樂住,這是《顯揚論》三卷十二頁說的!复苏f容有退失,準(zhǔn)義應(yīng)知」,現(xiàn)在這里《瑜伽地師論》的文說這個「容有退失」,「準(zhǔn)義應(yīng)知」準(zhǔn)這個《顯揚論》說的就可以知道了。
「又復(fù)此中言自害者:謂作是思惟」就是這樣想:「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實在是「魔」并不是外魔,主要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就是「魔」,是自己的煩惱魔,你這個正念一疏忽就有問題,這是這樣意思!溉缡撬家,而思自害。亦如《顯揚論》解釋」。
「言守解脫等者:謂如下面說」,就是這里,「謂防退失」就是下面!富蛭ò沧∽苑稚破罚亟饷。或復(fù)勵力升進,是名勵力勤修不放逸行」,這樣子這就是「進」。退、思、護、住、進這五種。
寅二十六、不動法(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不動法補特伽羅?
這是第二十六科,先「征」。怎么叫做「不動法補特伽羅」呢?下面解釋。
卯二、釋
謂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當(dāng)知是名不動法補特伽羅。
「謂如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和前面那個「時解脫」相違,不同和他不一樣!府(dāng)知是名不動法補特伽羅」,就是他不動搖,他成就的圣道不會退掉的,他和那「時解脫」完全不同。
寅二十七、慧解脫(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慧脫補特伽羅?
這是第二十七科,分二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慧解脫阿羅漢」呢?
卯二、釋
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
「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就是三界的見煩惱、愛煩惱,這一切的這些煩惱永久的滅掉了!赣诎私饷摗⑽茨苌碜C具足安住」,但是他沒能夠去修成功這個「八解脫」,還沒修成功。所以沒能夠「身證具足安住」,沒能「身證」這個「八解脫」,他圓滿的「安住」在八解脫里;這件事他沒成功。
卯三、結(jié)
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這是這個意思。
現(xiàn)在下面是第二十八科「俱分解脫」。
寅二十八、俱分解脫(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俱分解解脫補特伽羅?
云何叫作「俱分解脫補特伽羅」呢?
卯二、釋
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于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
「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三界的煩惱都斷盡了;那就是阿羅漢。「于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另外他又得到「八解脫」,那么他也是得到色界四禪,又得到無色界的四空定,又得到滅盡定了;這位阿羅漢。所以這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住,「具足安住」了!赣跓⿶勒戏旨敖饷撜戏、心俱解脫」,對于愛煩惱、見煩惱這一方面的障礙把它消除了。「及解脫障分」,就是障礙八解脫的這一分的障分,他也解脫了!感木憬饷摗梗@兩種障礙他都解脫了。
卯三、結(jié)
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這位阿羅漢不得了,有這么大的功德。
子二、建立補特伽羅(分三科) 丑一、征
云何建立補特伽羅?
前面第一科是補特伽羅品類的差別,就是在佛法里邊的凡夫位的修行人,入圣位的修行人,到阿羅漢位的修行人;有這么多的不同,還是有差別。那么這一科解釋完了。
現(xiàn)在第二科是「建立補特伽」,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云何建立補特伽羅?」
下面第二科就是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標(biāo)」。
丑二、釋(分四科) 寅一、標(biāo)
謂由十一差別道理,應(yīng)知建立補特伽羅。
就是從「十一」,有十一種不同的道理來「建立」補特伽羅的品類差別。
這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征」。
寅二、征
云何十一差別道理?
是「征」。下面第三科「列」。
寅三、列
一、根差別故;二、眾差別故;三、行差別故;四、愿差別故;五、行跡差別故;六、道果差別故;七、加行差別故;八、定差別故;九、生差別故;十、退不退差別故;十一、障差別故。
有這么多的「差別」的理由,就是建立不同的這些品類差別。前面是標(biāo)。
下面第四科就是「辨」,就是說明解釋。分十一科,第一科是「由根差別」,先「征」。
寅四、辨(分十一科) 卯一、由根差別(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由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怎么叫做「由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呢?前面標(biāo)列,現(xiàn)在一一的解釋。這先是「云何由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那么這是「征」,下面是「標(biāo)」。
辰二、標(biāo)
謂根差別故,建立二種補特伽羅。
這是「標(biāo)」,下面「列」。
辰三、列
一者、鈍根;二者、利根。
根性有利、有鈍,所以建立這樣的「利根」、「鈍根」的補特伽羅。
卯二、由眾差別(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由眾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那么這是第二科,一共十一科,現(xiàn)在第二科,先是「征」。
怎么叫做「由眾差別建立補特伽羅」呢?
辰二、標(biāo)
謂眾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
「七種」。這是「標(biāo)」,下面列出來。
辰三、列
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
「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是第三個、「勞策男」是第四個、「勞策女」是第五個,還「近事男、近事女」有二個,加起來是七個,就是建立這七種。
下面第三科「由行差別」,分三科,第一科「征」。
卯三、由行差別(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怎么叫做「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呢?這是「征」。
下面解釋,先「標(biāo)」。
辰二、釋(分三科) 巳一、標(biāo)
謂行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
這個「行」就是心,你心的活動不一樣,所以就有這「建立七種」。
第一科是「標(biāo)」,現(xiàn)在第二列出來。
巳二、列
謂若貪增上補特伽羅,名貪行者。若瞋增上補特伽羅,名瞋行者。若癡增上補特伽羅,名癡行者。若慢增上補特伽羅,名慢行者。若尋思增上補特伽羅,名尋思行者。若得平等補特伽羅,名等分行者。若薄塵性補特伽羅,名薄塵行者。
「謂若貪增上的補特伽羅」,他這個心「貪心」特別強,這樣子名字就叫做「貪行者」!溉舨_增上補特伽羅,名瞋行者。若癡增上的補特伽羅,名癡行者。若慢增上補特伽羅,名慢行者。若尋思增上補特伽羅,名尋思行者。若得平等補特伽羅,名等分行者。若薄塵性補特伽羅,名薄塵行者」。
這是標(biāo)「列」。下面第三科就是「廣」說,就是解釋,分五科,第一科是「貪行者相」,未一是「問」。
巳三、廣(分五科) 午一、貪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問
問:貪行補特伽羅應(yīng)知何相?
這個「貪行」的相貌是什么樣子呢?下面回答。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貪纏(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
答:貪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愛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貪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
「貪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愛的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的上品貪纏」、貪煩惱,這就叫做「貪行者」。「何況中品上品境界」,何況那個超過了「微劣所愛事」的「中品」可愛事、「上品」可愛事的「境界」,那他生起的煩惱又怎么樣呢?不是更厲害了?這就叫做「貪行者」。
戌二、長時
又此貪纏住在身中,經(jīng)久相續(xù)長時隨縛。
現(xiàn)在第二科,就是「長時」。第一科「明增上」,增上分兩科,第一科是「猛利」。
「又此貪纏住在身中」,又這位修行人,他的貪煩惱住在他的身體里面,就是阿賴耶識里邊。「經(jīng)久相續(xù)」,一現(xiàn)行了以后;這現(xiàn)在是指現(xiàn)行煩惱,這個「纏」是現(xiàn)行煩惱;「經(jīng)久相續(xù)」,經(jīng)過時間很久,相續(xù)地在那在運動、在動,這貪煩惱在活動。「長時隨縛」,很長的時間來系縛他,系縛他的色受想行識。
酉二、出過患
由貪纏故,為可愛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愛法。
現(xiàn)在第二科,說出它的「過患」。前面說煩惱怎么樣的相貌,現(xiàn)在說出它的過患。
「由貪纏故」,由于貪煩惱的活動的關(guān)系。「為可愛法之所系縛」,就是你心里面有貪煩惱,就被那「可愛法」所制伏,就是被貪煩惱制伏了。制伏誰呢?制伏你的道心;你的道心被貪煩惱制伏了,貪煩惱厲害!「不能制伏彼可愛法」,你的道心不能制伏那個貪煩惱,就是這么事情。
申二、辨隨行相
諸根悅懌,諸根不強,諸根不澀,諸根不粗。為性不好以惡身語損惱于他。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事業(yè)堅牢、事業(yè)久固。禁戒堅牢、禁戒久固,能忍能受。于資生具,為性耽染,深生愛重。多喜多悅,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
這是第二科「辨隨行相」,辨這個貪煩惱它活動的相貌,隨順境界表現(xiàn)出來的相貌。
「諸根悅懌」,這個有貪煩惱這個人,因為這個境界現(xiàn)前的時候他心里面很喜悅、很快樂,因為隨順?biāo)男那,隨順?biāo)@個貪心了,所以他很喜悅!钢T根不強」,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諸根不是那么樣的剛強;這個愛煩惱重的人比較柔和,愛煩惱重的人是「不強」,就是柔和一點。「諸根不澀」,這個「澀」就是不華麗,「不澀」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比較華麗、華麗一點;這個也就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容易親近的意思,應(yīng)該是這樣。「諸根不粗」,他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那么粗蔽,不是那樣子。
「為性不好以惡身語損惱于他」,這句話實在就是解釋前面「諸根不強、諸根不澀、諸根不粗…」的意思。就是這個貪愛煩惱重的人,他的性格不歡喜用惡身、惡語、惡意去觸惱人;他不,他說話比較溫和,這樣子!鸽y使遠離」,這種人你想要讓他遠離貪煩惱很不容易,很不容易;你說他很柔和,但這個地方他不柔和,你叫他不要貪煩惱;他不行!鸽y使厭惡」,怎么叫「難使遠離」?就是他不能厭患,不能厭患這個愛煩惱。
「下劣勝解」,這個人因為他就是貪著這個可愛的境界,他對于佛法的學(xué)習(xí)受到影響了,就是學(xué)得不及格,就是不能夠有深入的認識,有強有力的佛法的認識,不能;達不到這個程度。
「事業(yè)堅牢,事業(yè)久固」,但是這個人若辦事情、辦得好,把那個事情做得很牢、很穩(wěn)妥;若他去造房子、那房子會堅固!甘聵I(yè)久固」,他做那個事做好了以后,很久很久的不垮臺,這個事情繼續(xù)的還是很好,「久固」。「禁戒」牢固,他這還有這樣優(yōu)點,他持的禁戒也很牢固「堅牢」,「禁戒」也是經(jīng)久這個戒還是清凈的!改苋棠苁堋褂行┎蝗缫獾氖虑閬,他能忍受。
「于資生具,為性眈染」,這個生命存在所需的這些因緣,他就是歡喜愛著這些東西,「深生愛重」,愛著這個資生具!付嘞捕鄲偂梗鶒壑臇|西出現(xiàn)的時候,他心里很歡喜、很喜悅!高h離顰蹙」,他不會皺眉頭的!甘骖伷揭暋,他這個面顏就是很開朗的,這樣子「平視」!负ο妊浴梗@么一個令人容易親近的相貌。
未三、結(jié)
如是等類,應(yīng)知是名貪行者相。
「貪行者相」是這樣子。
這下面第二個,這「瞋行者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問」。
午二、瞋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問
問:瞋行補特伽羅應(yīng)知何相?
怎么叫做「瞋行的補特加羅」呢?這瞋行的補特伽羅是什么相貌?你說說,我聽聽。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回答,先說「出彼」瞋的煩惱,先說瞋煩惱的「增上」,先說它的「猛利」。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瞋纏(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
答:瞋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憎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瞋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
「答:瞋行補特伽羅」這個人,「于諸微劣所憎事中」,小小有一點可憎的事情出現(xiàn),他就「尚能生起最極厚重」的「上品」瞋煩惱,就是這樣子,「何況中品、上品」的可憎事,那個煩惱就是更厲害了,這就是不得了。
戌二、長時
又此瞋纏住在身中,經(jīng)久相續(xù),長時隨縛。
「又此瞋纏住在身中,經(jīng)久相續(xù)」,這是第二科是「長時」,經(jīng)過時間很久了這個煩惱還在,「長時」地來「系縛」他。這前面是「猛利」,這是「長時」。
現(xiàn)在下面第二科,是「出過患」。
酉二、出過患
由此瞋纏,為可憎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
「由此瞋纏,為可憎法之所制伏」,說這個修行人、這位佛教徒他的瞋煩惱「為可憎法所制伏」,他這個道力就是為憎法「所制伏」!覆荒苤品丝稍鞣ā梗牡懒Σ荒苤品@個「可憎法」,不能制伏他的瞋心就是了。
申二、辨隨行相
諸根枯槁,諸根剛強,諸根疏澀,諸根粗燥。為性好樂以惡身語損惱于他。易令遠離,易令厭患。兇暴、強口、形相棱層。無多勝解、事業(yè)不堅,事業(yè)不固。禁戒不堅。禁戒不固。不忍不受。多憂多惱,性好違背,所取不順。性多愁戚,性好粗言,多懷嫌恨,意樂慘烈,悖惡尤蛆,好相拒對。得少語言、多恚多憤、憔悴而住。喜生忿怒,眉面顰蹙,恒不舒顏,邪睛下視,于他榮利、多憎多嫉。
這是第二科,辨隨行的相貌,這個瞋行的相貌。
「諸根枯槁」,瞋心很大的人,他這個眼耳鼻舌身,他表示于外的相貌「枯槁」而不潤澤,不潤澤!钢T根剛強」,他這個脾氣很大,一點也不柔和,一點不對就勃然大怒,不得了。「諸根疏澀」,他表現(xiàn)于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一種「疏澀」的境界,就是令人不容易親近;這個「疏」者遠也,就這樣。「諸根粗燥」,看上去就是一種「粗燥」的境界!笧樾院脴芬詯荷碚Z損惱于他」,說這個人的性格,常好說出來這個「惡身語」,就是惡的行動、惡的語言、惡的心情損惱他人。
「易令遠離」,說這個人你要叫他走,他很容易就走了,就是這樣子。「易令厭患」,你告訴他:「你這個事情不對!」他這個厭患心容易現(xiàn)起!竷幢⿵娍凇,這個人的兇惡,總是要說上句,不能說下句的,這個人!感蜗嗬鈱印,他表現(xiàn)于外的形相總是很有威嚴(yán)的樣子。
「無多勝解」,他對于佛法的學(xué)習(xí),也是沒有多的勝解,總是沒有這個耐心煩!甘聵I(yè)不堅」,他做的事情,不是做得那么穩(wěn)當(dāng)!甘聵I(yè)不固」,「不堅」就是「不固」這樣。「禁戒」也是「不堅」,「禁戒」也「不固」!覆蝗滩皇堋梗驗闆]有耐心煩,事情也做不好,所以有什么事情不如意,他不能忍受的。
「多憂多惱」,而他自己心情,內(nèi)心苦惱老是憂愁!感院眠`背,所取不順」,他的性格就是和別人不和,就是:你一說東、他就說西,就是和你違背!杆〔豁槨,他所提出的意見就是不合道理!感远喑钇荨,這心里面,這個憂愁不快樂!感院么盅浴,他說出來的話都是很粗魯?shù)脑挕!付鄳严雍蕖,對別人常常的恨、恨人家!敢鈽窇K烈」,他的心情總是…就是歡喜那些令人苦惱的事情,他歡喜這個事情!搞河惹,這個「惡」或者念(ㄨˋ)「悖惡」;這個「!,他就是和人家不合,總是和人家逆、違逆別人的意見,就引起來人家都厭惡他,就是「尤蛆」;「尤」者甚也,這個「蛆」就是肉里面生出那個蟲子,就是生蛆那個「蛆」。人家不高興他,還超過對于那個「蛆」的不高興,或者這么解釋,是「悖惡尤蛆」。
「好相拒對」,他就歡喜同人對立、對抗;我就是…你看怎么試試…和你對一對…!傅蒙僬Z言,多恚多憤」,就小小一句話他就火了,就是「憤」。這「!故欠夼@個「憤」就是他的身體里面氣得不得了,就是生氣了!搞俱捕 股眢w不好,這個瞋心傷害他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憔悴而住」!赶采夼,他就容易忿怒。「眉面顰蹙」,就是皺眉頭,臉上看上去很苦的!负悴皇骖仭,常不開朗。「邪睛下視」,就是眼睛有的時候…,看人的時候都是…,他不正眼看人,向下視就是不看你!赣谒麡s利多憎多嫉」,別人有榮利的事情他是嫉妒障礙。
未三、結(jié)
如是等類,應(yīng)知是名瞋行者相。
這是「瞋行者相」。
午三、癡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問
問:癡行補特伽羅應(yīng)知何相?
「癡行補特羅應(yīng)知」什么相貌呢?這是第三科。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癡纏(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
答:癡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癡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
「答:癡行的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愚事中」,就是一切法緣起;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微劣」的這個小小事情…。譬如有人問我,說是那個人眼睛為什么會盲呢?我說:他前生,他就是破壞別人眼睛了;比如說在佛前若供一個燈,他把這個燈破壞了,這個第二生眼睛就可能會盲,就有可能。說這個人耳朵為什么會聾呢?前生他的師父教導(dǎo)他,他不聽;所以今生有耳朵聾…就是說這些事情;他掉頭就走了,不相信這個事情。所以這個緣起的事情,他不相信。
「于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的上品的「癡纏」,「何況中品、上品」的境界呢,更不容易明白了,這個甚深的緣起的道理更不容易相信了。
戌二、長時
又此癡纏住在身中,經(jīng)久相續(xù),長時隨縛。
這底下說他的增上猛利!赴V纏住在」他的身體里,「經(jīng)久」都不能夠停下來,「長時」地「隨縛」。
酉二、出過患
由此癡纏,為可癡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癡法。
他那個智慧不能對治他的愚癡。
申二、辨隨行相
諸根暗鈍,諸根愚昧,諸根羸劣。身業(yè)慢緩,語業(yè)慢緩。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懶惰懈怠,起不圓滿。詞辯薄弱。性不聰敏。念多忘失,不正知住,所取左僻。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頑騃喑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領(lǐng)解善說惡說法義。緣所牽纏,他所引導(dǎo),他所策使。
「諸根暗鈍」,這第二科「辨隨行相」,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暗鈍」的。這個「暗鈍」,這在佛法的道理講,你不相信佛法的這種緣起的道理,就叫做「暗鈍」;可能這個人還是非常聰明的人。諸根是「愚昧」的,諸根是「羸劣」的,就是沒有力量!干順I(yè)緩慢」,這個人他的身體的行動比較慢!刚Z業(yè)」也是「緩慢」!笎核妓肌赫f所說、惡作所作」,這個人他的三業(yè)是這樣的!笐卸栊傅,起不圓滿」,他這個人「懶惰」,就是「懈怠」,也不肯做好事!钙鸩粓A滿」,就是發(fā)動一件事,也不容易把這件事做「圓滿」它,「起不圓滿」。
「詞辯薄弱」,他的辯才不行、薄少,說出的話沒有力量。「性不聰明」,他這個心沒有那么多的智慧!改疃嗤А,他記住的事情容易忘失,記不住了!覆徽 ,行住坐臥做一切事情,他不能正知而住!杆∽笃А梗岢鰜淼囊庖姸鄶(shù)都是偏邪的事情。「難使遠離」,不容易使令他遠離這種愚癡的境界。「難使厭患」,他對他自己的愚癡他沒有厭患!赶铝印沟摹竸俳狻。「頑騃喑啞」,這個人「頑騃」也是「喑啞」!敢允执浴,有這種人。
「無有力能領(lǐng)解善說惡說法義」,你說的道理是「善」?你說的道理是「惡」?他沒有力量來辨別、來鑒別這件事!妇壦鶢坷p,他所引奪」,就是他這個人,因為自己不通達一切法的緣起義,他的內(nèi)心沒有智慧,就被種種的因緣來牽纏著他,牽動他。「他所引奪」,別人會引奪他的想法!杆呤埂梗瑒e人來驅(qū)策他、使用他。
未三、結(jié)
如是等類,應(yīng)知是名癡行者相。
這是愚癡的相貌。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1)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