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隨筆
禪是看入本性的藝術(shù);藝術(shù)是看入本性的禪。禪與藝術(shù)都是發(fā)現(xiàn)與常駐圓明本性的審美觀照。它們所啜飲的是流自心靈最深處的甘泉。
蕓蕓眾生整年整日向外馳求,追逐外物,很少有人轉(zhuǎn)回頭來看一看什么是自己的本性。肉體是自己的本性嗎?生不由己,死不由己。它怎么會是自己的本性?思想是自己的本性嗎?思想變幻不定,此時是這樣,彼時又是別樣。自己的本性怎么可以一時是這樣一時是別樣?意識是自己的本性嗎?意識剎那生滅,忽生忽滅。自己的本性怎么可以時生時滅?
身,你可知;意,你可知;識,你可知。凡可知的都不是,那個知者才是。但是,當你知道有個能知時,能知已是所知,它也不是。如此追問下去,無窮無盡,直至無生無滅的空性。
其實,身、意、識不是自己的本性,卻又不離自己的本性。只要你見到了本性,那么身、意、識乃至山河大地都是你自己。
很多的畫家、藝術(shù)家在形式、形象等種種物相中苦苦探求,很少有人能掉轉(zhuǎn)腳跟,看一看什么是藝術(shù)的本性。內(nèi)容是藝術(shù)的本性嗎?內(nèi)容多種多樣。藝術(shù)的本性怎么可以既是這樣又是那樣?思想是藝術(shù)的本性嗎?思想變幻莫測。藝術(shù)的本性怎么可以變化不定?形式是藝術(shù)的本性嗎?形式千差萬別。藝術(shù)的本性怎么可以形形色色?如此追問下去亦是無窮無盡,直至非有非無的空性。
其實,內(nèi)容、思想、形式都不是藝術(shù)的本性,又都不離藝術(shù)的本性。只要能夠見到本性,內(nèi)容、思想、形式乃至草木、山石都可以成為藝術(shù)。
過去,人們大都注重造型。現(xiàn)在,又有不少人追求變形。其實,如果你的眼睛只能見到形,那么形與無形都不是藝術(shù)。藝術(shù)的本性非關(guān)有形與無形,關(guān)乎藝術(shù)之生命的是其本體空性。
空性,看似無用實為大用。正因為它看似無用,人們常常忘卻了它的存在與作用。藝術(shù)與空性恰如人之與空氣,常常忘卻的,正是息息不離的。倘若一息不來,必會喪身失命。
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能夠分析并獲取世間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與元素。但是,空性仍然是不可知。它仍然是一個奧秘。
到底什么是空性?有人用蘋果作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運用現(xiàn)代科學可以輕而易舉地分析出蘋果是由多少種元素所構(gòu)成。但是,如果我們把組成蘋果的所有元素都找來,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并不能組成蘋果?磥斫M成蘋果的除了各種元素之外,應該還有一點什么。
就是這一點點什么,它無處不在,卻又無人能知。就是這一點點什么,它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它本質(zhì)得不能再本質(zhì),它博大得不能再博大,它玄妙得不能再玄妙。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五谷草木、蠢動含靈乃至百工技藝都在這一點什么之中。
就人生而言,見不到這一點什么就是蕓蕓眾生,見到這一點什么就是見性成佛道。
就藝術(shù)而言,一切門類的作品,具備這一點什么就是活的生命,缺少這一點什么,就是一堆死的要素;畹、有生命的東西是自然的、有機的,而死的要素、部件組成的東西就是人為的、機械的。
有機的東西再簡單也是不可知的、玄妙的、獨特的。樹葉可以有無數(shù)片是相似的,但是每一片都具有獨特性,永遠也不會有相同的第二片。機械的東西再復雜也是可知的、可以復制的。再復雜的機器短時間內(nèi)可能只有一個,但是它不具有獨特性,隨時可能復制出成千上萬個。
有人以為中國畫的問題是重復太多。其實,再高明的寫意畫家,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地復制自己的作品。正如日本的鈴木大拙博士所說:“生活像一幅水墨畫,必須一下子畫成,不能有任何猶豫,不能有任何理智作用,也不能修改。生活不像油畫那樣可以涂抹,并可能一再地涂抹,直到畫家最后滿意?墒菍λ媮碚f,任何重畫的地方,都會產(chǎn)生污點,就會摧毀生命。”畫中國畫,毛筆在接觸宣紙時的剎那間,充滿了禪意。它就像我們對人生的體驗一樣,只能照顧當下。不管你事前有何設想,事后有何思考,毛筆接觸宣紙時所留下的痕跡都是始料不及的。此時筆,此時墨,此時心,是不可重復的。寫意畫就像人生一樣,“即此樣,無他樣”。
中國的繪畫藝術(shù)不僅在審美上與參禪相通,而且在對待形式、方法、工具等很多問題上都與禪意相契相合。在對立的事物中,繪畫也如參禪一樣,從來不是偏執(zhí)一邊,而是去尋求一種超越。
在對待形式上,中國畫主張“得意忘形”。忘形,不同于變形。它既非有形,又非無形;它既是有形,又是無形。它包含了兩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關(guān)注本性。只有在見到了本性時,形才可能被忘掉。有形、無形都是對形的執(zhí)著。忘形才能不為形所累,才是對形的超越。
在對待方法上,中國畫提倡“無法而法乃為至法”。這里的無法即是忘法。它既非有法,又非無法;它既是有法,又是無法。它不是對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純熟無縛,才是對技法的超越。
在對待筆墨與空白上,中國畫提出“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筆墨、線條不只是造型的需要,它本身也被賦予了意義,其意義在“有中之無”?瞻撞恢皇菫榱吮煌磕,它本身也被賦予了意義,其意義在“無中之有”。中國畫不會像油畫那樣把所有的空白都涂滿,必須留下一些空白,因為它運用著兩者。
繪畫工具上,宣紙、毛筆的不可把握性,是中國畫有意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很大麻煩。但是,在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修煉之后,這種困難就會變?yōu)橐环N方便。畫家不但可以得心應手地運用其“可以把握性”,還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其“不可把握性”。這種對兩者的運用,為中國畫增加了一些意外的趣味與玄妙。
中國的繪畫藝術(shù)就是這樣在有與無之間、在對立的雙方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種偉大的和諧。這種和諧不是靜止的、死的東西,它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現(xiàn)象。真正的藝術(shù)永遠不會乏味,永遠不會陳腐,因為它每時每刻都處在一種息息相通、生滅不已的狀態(tài)之中。從無中生起有,從有中生起無,它每時每刻都在震顫、流動。它像任何有生命的東西一樣充滿生機,永遠都是新鮮的。
著名的美國藝術(shù)評論家邁克爾·勃蘭森曾說,在有影響的中國畫家的作品中,“有一種介於自覺與即興之間的張力。”“在中國文化里,這種介於自覺和即興之間的的關(guān)系讓人不可思議,它們同時并存,而中國人總是表現(xiàn)得很自然。”他認為,“這種自覺性和即興性的結(jié)合,肯定是當代藝術(shù)的一部分。”其實,這就是中國的禪。西方的一些畫家,為了追求隨意、即興,往往走向肆意與瘋狂。它們誤以為禪就是放縱。其實,禪并非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做什么就“想”做什么。前者仍然是在追逐物欲,后者乃是對自心的一種高度警覺。禪宗把這種體驗叫做覺照,或者更加形象地比喻為“三更摸枕頭”。我想只有用心靈作畫的人,才會有如此使用通身手眼的體驗。
繪畫,不能忘法就會呆滯,不能自在就會油滑,最妙的狀態(tài)就如同參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但是,不要以為無心是無所用心,要有個“無心”在作用,那才是真用心。
- 上一篇:天童山景德寺如凈禪師續(xù)語錄
- 下一篇: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