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積功累德 第八卷
積功累德 第八卷
愿文每天念一遍,當然很好,但這只是熏習而已。要根據自己的愿出生行動,才真成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無愿,是盲目的行動;有愿無行,只是虛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動,要“積功累德”。
【阿難。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fā)斯弘誓愿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上段大意是:佛喚阿難,并對他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之前,在法會里天人大眾之中,發(fā)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自己的凈妙國土。經過多劫的積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國,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眾,微妙無比,安然建立,永劫常然,永無任何衰壞異變。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叫阿難。佛說: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之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fā)了這樣弘大的誓愿之后,就安住于真實之慧!往生論》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清凈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真實智慧,都是無為法身。當年法藏大士莊嚴凈土的時候,正是安住真實慧中,“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本段總綱。
“弘誓愿”。弘就是廣大,普遍平等普度的愿叫做弘愿。希求滿足叫做愿,更堅決的愿叫做誓愿。別的東西來干擾,你有堅定的誓愿就能排除,我不能管那些,我自己有誓愿。
“住真實慧”。這個真實慧跟前頭第二品《德遵普賢品》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大教緣起》里“惠以真實之利”,這三句話說的是實際理體的三個方面,一個是真實之際,一個是真實之利,一個是真實之慧。三句不同,但是三句中有共同的,那就是“真實”!洞蟪肆x章》說:“法絕情妄為真實”。徹底超情離妄顯現(xiàn)本真才是真實。所以真實就是本體,真就是真如,實就是實相。真如實相,《觀佛三昧經》:“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到了佛的果位,果上的德就是真如實相和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就是勝義諦空,這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這樣的空。與色對立的空,是頑空?帐且贿,色是一邊,兩邊對立叫做邊見。第一義諦與真如、實相都是佛地果覺的圣德,這三者是同一涵義的不同名字。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又《教行信證》說:“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可見真如、實相與法身只是名字不同。天臺宗說“諸法實相”,華嚴宗說“一真法界”,可見真實兩個字有無上甚深的涵義,有無量無邊的妙德。真實之際,就是真如實相究竟徹底的本源。譬如探黃河的原始處,必須要窮黃河的源流,真如實相的究竟根源,叫真實之際。真實之利呢?本經《大教緣起品》說:“如來…所以出興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所以普令眾生都得到真實之利,是如來出世的真實目的。那么如何能叫得到真實之利呢?那就須要宣說能令一切含靈都得度脫、一乘愿海、六字洪名、萬類齊收、三根普被的凈土法門。
“真實之慧”。能顯示真實之際的本體,流出真實之利妙用的,正是真實之慧的全體大用。《大乘義章》說:“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真心就是指當人的妙明真心,又叫自性清凈心,也叫佛性、真如、實相、法身、法性、如來藏、法界等。釋尊證道時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指這個真心的本體,但由一念妄動,于是“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倘若“真心體明”,那就是本有真心的本體恢復了本有的光明,這一句也就是禪宗五祖所說“明自本心”。為什么能明?就因為“自性無暗”,這與“真心體明”是一句話。自性就是指自己本有的佛性。譬如一面明鏡,本是十分光明,可惜被污垢濁穢的東西把鏡子弄臟了,鏡子被暗所遮,就不能照東西了。自性上消除了一切暗,這就是“自性無暗”,也就是禪宗的“見自本性”,這才叫做慧。所以明心見性才是本經所說的真實慧。
前已提到:“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種種都叫做法,不是專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這個法字的定義,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稱為法。什么叫真實?就是對于一切法都要離開情執(zhí)與妄見。眾生都是在情見之中,所有的見,都是眾生知見。佛出現(xiàn)世間的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佛的知見。我們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們的眾生知見,轉變?yōu)榉鸬闹,就是這么一件事。所以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見,日新又新,所以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這些東西,破除這些東西。不是把自己的這些見,做為核心,慢慢豐富,慢慢美化,這只是自欺。譬如貨物,只用名牌貨的包裝,實際的內含是自己的劣貨,你始終是假的。你得把這個自己拋掉,無我嘛!真正要無我!沒有我,還有什么見!沒有我相、人相、我見、人見,不但要無相,而且要無見。眾生所有都是情見,都是妄見,真實法中沒有情見,沒有虛妄,所以叫真實。所以真實之際、真實之利、真實之慧都是這個意思。所以離開妄的本心,也就是自性、自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等等。真心是體,有體就有用,從真心所流現(xiàn)又能表明本心并起無邊妙用的就是慧。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植物人,人跟植物一樣,沒有腦筋,只會吃喝,而是要從真心本體上,流出無邊殊勝無比微妙的照用。這不是第六、七兩識所產生的妄用。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zhí)我,這兩個識在那產生的錯覺、妄想、執(zhí)著,遮蔽了本來的智慧德相。再者,本經的三個真實,可比擬涅槃的三德。真實之際就是法身德。真實之利,使眾生不為煩惱所束縛,不為三界所拘留,是解脫得。真實之慧是般若德。所以這三真實就如同涅槃的伊(梵文為 )字三點,不縱不橫(不是:
也不是…),即三即一,說它是三,對,有三點;說它是一,也對,只是一個字。伊字三點,即是三也是一。涅槃三德同于本經的三真實。發(fā)愿之后,法藏大士積功累德,第一句話就是住真實慧。這就是畫龍點睛。極樂世界一切種種的殊勝莊嚴,都是真實慧所流露的,也就是說真實慧所成就的。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勇猛精進”就是沒有間斷、雜亂,沒有疑慮、畏懼,沒有懈怠、停頓。“一向專志”就是心志專一,心是專一、固定的,沒有轉變,沒有悔改,一往直前。“妙土”指精美絕倫的佛土,它的精美不但一切不能和它相比,并且它的美妙大家想像不到,贊不能及,所以稱為妙土。如何來莊嚴妙土呢?粗淺的說,就是以很尊重的、很恭敬的,等等的美、等等的善來做裝飾。法藏大士有種種的妙德,這個妙德是能莊嚴,能做莊嚴的事,所莊嚴妙土,是所莊嚴。法藏大士以本身的萬德來裝飾所建的妙土,所以國土具足莊嚴。再進一步說,極樂世界依正一切莊嚴,直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由于心土不二,自心清凈光明即是國土清凈光明,心具萬德就是土具萬德,所以法藏大士住真實慧,莊嚴國土,這才是真實莊嚴,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大根本。本經二十六品中,阿彌陀佛對十方來極樂禮供聽法的大菩薩們說法:“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愿,必成如是剎”。“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兩偈是彌陀宣說成就佛剎的關鍵,也等于開演怎樣住真實慧莊嚴凈土。第一偈說,首先要了達覺悟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響(回聲)。這與《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味的,這就證明金剛般若是成就佛剎的根本。有了根本,再滿足大愿,就決定成功。第二偈,首要通達一切法性,是第一義空無我,既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這和第一偈在根本上一樣了。你所專志求得的清凈佛土,也正是于諸法性中一切空無我,所以若能這樣通達,這樣志求,你才能圓滿。所以人我法我俱空,才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才能真正通達真如、實相,契悟法身。從這里可以流現(xiàn)一切。一切空無我,還在求凈土,這是真實慧。明白了本體,又從本體起照用,這是真實慧。所以無我無人仍專志莊嚴凈土是真實慧。總之一切無我是理,莊嚴佛土是事,雖然沒有我,也沒有土,可是仍然“一向專志莊嚴”是理事無礙。佛國離相,不妨專志莊嚴;雖有種種妙相,可是即相離相,當體即空。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建立道場,只是水中之月;大做佛事,如同夢里空花。這樣就事理無礙!空有雙融,遠離二邊,契合中道,這樣圓修、圓證,所以彈指圓成。所以說住真實慧,專志妙土,是大愿之本。從真實之體,才能產生真實的照用、真實之慧;安住于真實慧,才能如實顯示真實之際。寶珠放光,首先照亮寶珠的本體。所以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一塵一香、一草一木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流現(xiàn),無一不是一真法界,無一不是圓明具德,不可思議。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開”就是開放,張開;“廓”是開廣空虛。“開廓”,就是空廣開闊!锻摗氛f極樂世界“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就是“開廓廣大”之意。虛空不可壞,不可燒,不被淹,所以究竟常存。“超勝獨妙”!斗ㄈA游意》說:“妙是精微深遠之稱”(精彩、微妙、深入、久遠)!洞笕战浭琛氛f:妙是“更無等比,更無過上”。沒有能比的,更沒有比它更好的。《會疏》說“超勝獨妙”,不僅僅是廣大,而且其中這一切莊嚴之事,佛身、國土、依報、正報,都是第一無比。超諸佛剎,是最為精美,所以故作“超勝”。唯有極樂這一國土,最不可思議,所以叫做“獨妙”。《會疏》又列舉了七件事,說明極樂世界的超勝獨妙。現(xiàn)選出其中精彩的四項:(甲)“佛身光壽,超過諸佛”。佛光無量,壽命無量,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超過諸佛。(乙)“名號利益,獨出難思”。彌陀圣號名聞十方,十方諸佛都稱贊,都勸其國眾生,大家都念阿彌陀佛,可見彌陀名號“獨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難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獲故”。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閑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地獄惡相顯現(xiàn),此時懺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獲”。(丁)“生后得果,太頓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果,太頓了,太高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頓了。帶惑的、帶罪業(yè)的凡夫,只要橫生到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補處菩薩相當,故曰太高。善導大師說:“四十八愿莊嚴起(極樂世界是四十八愿莊嚴而起的),超諸佛國最為精。”所以叫做“超勝獨妙”。
“建立常然”。最初興起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常”,常恒,“然”,就是這樣。“建立常然”指從初興直到無盡的未來永遠,就是這樣了。“衰”是衰退、衰弱。“變”,改變、變壞。極樂世界建成了之后,永遠不會衰退變壞。“常然”。“常”有三種:(一)本性常(凝然常),(二)不斷常,(三)相續(xù)常。(一)本性常是法身,法身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二)不斷常是報身,因為報身是從法身所流現(xiàn),所以也就沒有間斷了。(三)相續(xù)常,指應身,應身化現(xiàn)于這個世界,前一個應佛剛剛過去,又另顯現(xiàn)出一個應佛,前后相續(xù)。善導大師《事贊》說:“極樂無為涅槃界”,“無衰無變湛然常”。這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法身常。至于密部《大乘密嚴經》也說極樂世界是常住不壞的,經文說:“而依密嚴住”。密嚴是大日如來的國土,就是極樂莊嚴國。經文接著說:“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這就是說,彌陀就是大日如來,密嚴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底下又說:“密嚴凈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密嚴國土就是大日如來(也就是阿彌陀佛)所顯的他受用土,是為他佛受用的報身國土,是從法性上由大慈悲的愿力而建立的。這個凈土跟法性土,跟常寂光土一樣,沒有無常的過失!睹車澜浭琛氛f:“今此密嚴藏(國土),但于清凈如來藏心之所現(xiàn),故非微塵成。”經中說:微塵聚為世界,世界散為微塵(現(xiàn)代科學已經證實)。但極樂國土、密嚴國土,是如來清凈藏心所顯現(xiàn),不是微塵所成,本來不是物質(所謂微塵,不是人們過去認為光線中照出空間小小的微點,那還是太大了。近代科學家發(fā)現(xiàn)微中子,他空間所占的區(qū)域等于一個電子的多少億分之一,它可以透若干億公里的鋼板,因為它太小了,它彌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出現(xiàn)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匯聚為世界。看來宇宙大爆炸的壓力波,就是佛教所說三災中最大的風災)。密嚴、極樂都不是微中子這類東西所形成,而是如來清凈妙心的顯現(xiàn),因此它“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堇荷。志愿無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實慧,成就妙土,超勝獨妙,建立常然,是積功累德的總綱。本段開始是積功累德的詳說,第一句就標出法藏大士莊嚴妙土是長期不懈,是經過無量劫的精進修持的。于長劫中積累培植種種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貪嗔癡三毒,也不貪著色聲等六塵,一心所樂只是憶佛善根,念佛名號。憶佛念佛,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同時深入寂滅為樂的無上寂靜、入無余涅槃的妙行,遠離虛妄這個一切惡事的根本。以第一義諦的法門勤修萬德的根本。念佛名號是善中之王,所以同于三世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計較種種苦惱的干擾,對于生活沒有貪求,不追求安逸享受,厭惡名利,少欲知足。于所發(fā)誓愿,永遠沒有厭倦,堅決剛毅,得成于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誣蔑并節(jié)節(jié)支解,不起嗔恨。以下分句解釋:
“積植德行”。積是累積,一點一滴的積聚。植是種植,像種植樹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這樣積德修善,久經時劫,沒有疲厭。“不起貪嗔癡欲諸想”。在自己心中,貪、嗔、癡、欲(色欲、食欲),內心不起了。對于外塵,“色聲香味觸法”,也不貪著,只是喜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憶,只是佛啊,所以這個很精進!妒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華嚴經》: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本經《大教緣起品》說:“去來現(xiàn)在佛佛相念”。
《觀佛三昧經》說:“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shù)無量。”(在說此經的法會中,十方來的菩薩,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各說本緣”,每一位菩薩各個都說自己過去是怎么修成的。當然每人本緣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于是,“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fā)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以上《觀佛三昧經》這段經文實是無上希有的殊勝開示,經義是:釋尊告訴阿難尊者,你現(xiàn)應當好好的記住,千萬不要忘記了。我釋迦牟尼佛同十方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當前賢劫中的一千佛(釋尊是第四佛,彌勒大士當來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賢劫千佛。從彌勒大士起都是未來佛),所有這些現(xiàn)在與未來的佛最初發(fā)心,到得一切種智究竟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諸佛,賢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這樣,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憶念他們所修的善根,憶念諸佛的功德。憶念佛德,于是感恩圖報,要學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證,憶念不忘,這叫做憶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諸善中王,最為殊勝,我們要跟佛齊等的話,首先應當學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萬德,總攝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門,所以在念名字的時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憶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這四句應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第二句是“遠離虛妄”,虛妄兩個字很壞,不實就是虛,違反了真就是妄,虛假不實叫做虛妄!圓覺經》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虛假浮動的心又有多種巧見,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這樣的人“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涅槃經》有句話很深刻:“一切惡事,虛妄為本。”所以我們經中講三個真實,所貴的是真實,所忌的是虛妄。虛假、浮夸、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惡事都是從虛妄所生。法藏大士,積功累德,首先是遠離虛妄,就杜絕了一切惡事的根本。
“寂靜行”是如來所行的究竟清凈的滅度法,是諸大菩薩趨入無余涅槃的妙行,寂靜幽深,不是言語所能宣說。法藏菩薩住真實慧,遠離一切虛妄,所以行的是寂靜行。“依真諦門”。“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決定不虛妄的,叫做諦。大地山河,世俗認為是真實的有,認以為實,為了順世俗迷情建立世諦,也稱俗諦。智慧所見的涅槃,寂靜、真實的理叫做真諦、勝義諦、或第一義諦!吨嵌日摗氛f:“佛法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所以《金剛經》說,我滅度眾生,這是世諦;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第一義諦。“依真諦門”,就是依勝義諦為門(能夠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門),依靠第一義諦的門路,來培植眾德的根本。例如《金剛經》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處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修一切善法就是植眾德本。植是種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在《教行信證》里說:“德本者,如來德號(指佛的名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滿(登峰造極的功德,就圓滿了),眾禍皆轉(種種災禍都消除轉變了)。”剛才引證的《觀佛三昧經》說:“十方諸大菩薩皆依念佛得。”又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fā)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就是證明。佛號就是德本,當代眾生,念阿彌陀佛就是植眾德本,發(fā)菩提心,老實念佛,就是“依真諦門”,廣植德本。華嚴玄門,一多相即,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句佛號,名具萬德(萬德都在一句佛號里面),名召萬德(在持名時,所召喚來的正是彌陀多生多劫積功累德所圓滿的至德)。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菩薩萬德齊修證入涅槃,但萬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為華嚴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逼惱身心的叫做苦。常說八苦交煎,這一切苦都不計較了。法藏大士發(fā)愿“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不計較這些苦。“少欲”,《涅槃經》說,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雖然少,我也不惱恨!哆z教經》:“行少欲者,心則坦然。”沒有貪求,也就沒有恐怖與憂患。又“有少欲者,則有涅槃。”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對于世間還有種種貪戀,出離心還欠缺,焉能談到涅槃。“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脫離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wěn)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法華經》說:“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可見對于“少欲知足”萬萬不能輕視。“專求白法”!洞蟪肆x章》說:“善法鮮凈,名之為白。”所以白法就是白凈的善法。專求善法、白凈離過的法,來利樂群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叫做“惠利群生”。“志愿無倦”。《普賢行愿品》大愿的末后都是“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無倦”就是沒有疲厭。“忍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師說忍有三種:(一)安苦忍,對于世間違緣的事,能忍,能受。(二)他不饒益忍,對于別人違害損傷自己,也能忍受。(三)法思維忍,于法無分別,對于一切法遠離分別,這樣安住,是第三忍。三種都成就,稱為忍力成就。
【于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本段大意:對于一切眾生,心中時常懷想的是大慈與安忍。對待別人是和顏悅色,即是經中的“顏色常和”。愛語是四攝法之一,要攝受眾生,要行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委婉善巧的良言相告。“勸諭策進”,來勸說促進,幫他開佛知見,悟佛知見。自己是盡未來際,永遠恭敬佛法僧三寶,尊重奉事師長,為師長服務。在奉事師長這句經文自然包括孝順父母,父母正是“長”。自己沒有一點點虛偽諂曲的心,沒有一點虛假、造作、恭維、奉承的心。所以《維摩經》:“直心是菩薩道埸。”肇公注解說:“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的根本。”《涅槃經》說“一切惡事,虛妄為本”,可是質直無諂,是萬行之本,兩相對比萬分重要。所以學佛不是要寫論文,當佛學家,升座說法,而是要有真實修行,成為軌范,才是大丈夫事。
【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善護身業(yè)。不失律儀。善護意業(yè)。清凈無染!
這一段是法藏菩薩律已方面,也就是自覺方面的行持。筆者常說,對于自己生活享受、名譽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對于自身的覺悟則是越高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莊嚴,徹底覺悟,以身宏道,永作楷模(榜樣),真是萬世模范。本段的大意是:
“莊嚴眾行”。“眾行”表六度萬行等一切行持。“莊嚴”,《涅槃經》說:“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莊嚴眾行”,就是用福德同智慧來莊嚴自己的六度萬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軌范”。軌是軌則,范是模范。由于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軌則,所行所示,成為模范,所以說是“軌范具足”。“觀法如化”。《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觀”,我們常說作觀、觀想,其實觀字很深,就是觀自在菩薩的這個觀字。離開一切情才叫做“觀”,“觀”就是智慧的另一個名字。觀和想也是這樣,有心的叫做想,離念、無心的叫做觀。一般所謂觀想,都不容易達到“觀”,只是想想而已。觀和照都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淺的。所以我們也知道五蘊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就因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范疇里,他對于五蘊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照見五蘊皆空。若是照見,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觀法如化”,就是照見一切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術師變出來的,還有什么可執(zhí)著呢!“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離開生滅之相的真體。離盡煩惱之相叫做“寂”。由于照見一切都是幻化,在本體之上絕除名相,沒有煩惱,不生不滅,住于常寂甚深三昧。“善護口業(yè)”。三業(yè)之中,口業(yè)還是很容易犯的,所以要善于護持,主要就是“不譏他過”。譏是譴責、誹謗。不要去譏笑別人的過失?跇I(yè)不說別人的過失,實際是意業(yè)的不見他人過失。上品偈語末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嚴經》“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就是不見他人過失的根本。但也不等于是糊涂,一個人好,一個人壞,我一點也不知道。這些地方,有兩句話很合適,“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善于分別,而在第一義上沒有動;在第一義上不動,還是善能分別諸法相。總之,都不是落在哪一邊上,這才是中道。“善護身業(yè)。不失律儀”。“律”就是戒律,“儀”是儀則、儀式、儀軌。防惡止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動叫做律儀。《瓔珞經》:“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護身業(yè),嚴守凈戒,作為人天模范。“善護意業(yè)。清凈無染”。由于智慧猛利,觀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復又善護身口,嚴持律儀,故能深達法源,從容中道,善護已念,清凈無染。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于無上真正之道!
所有國城、聚落(就是鄉(xiāng)村中的居民點)、珍寶,這一切一切都無所執(zhí)著,這一切都可以經常拿來布施,這是財施;更重要的是法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的行來教導度化眾生。這樣殊勝的財法二施,連城池、聚落、珍寶等都可施人,唯樂以菩薩大法教導救度眾生,正是無上殊勝自他兼利的大行!稌琛氛f,“教”是以道傳人,“化”是轉惡為善,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叫做“安立”。“真”是真實,沒有迷妄。“正”是于理無差,沒有邪曲。“道”,《華嚴大疏》說:(一)通至佛果故名道。(二)涅槃之體,無障無礙謂之道。所以道就是能達到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涅槃的本體。所以“住于無上真正之道”,“住”是安住,“無上”是更沒有能超過它的,在它之上的,“真正”是真實契合理體,“道”,能通到涅槃,并且就是涅槃,即使無量眾生都得到教導與度化,能安住在無上真正之道,到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fā)應;驗殚L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圣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諸佛所。尊重供養(yǎng)。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由于成就了這樣的善根,“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fā)應”。;垭p修所得到的果實,自然;垭p圓,所以無量寶藏自然發(fā)應。“寶藏”是儲存珍寶的倉庫,“發(fā)”是開發(fā),“應”是應化,就是說無量儲放妙寶的倉庫感通化現(xiàn),自然開發(fā)。這就是福報。他或是“長者”(年高財富),或做“居士”(居士過去也是很高的,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不像現(xiàn)在,只要是佛教徒也可以稱居士),“豪姓”(指名門大族),“尊貴”(指高官顯吏),“剎利”是王家貴族,或者是國王大臣,“轉輪圣帝”(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金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欲界六天,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樂化,六、他化自在),乃至“梵王”(是大梵天王)。由于菩薩所修無量功德,所以生生尊貴,德高望高,財富充足,并常能遇佛,都尊重供養(yǎng),未曾間斷,所以功德說不能盡。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旃檀。優(yōu)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法藏大士身口常出無量微妙的幽香,香味很像旃檀(柱香)和優(yōu)缽羅花(青蓮花、紅蓮花),能遍熏到無量世界。他不論生在何處:長者、剎利、天界等等,都是色相端正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相好都是色法,都是來莊嚴顯發(fā)佛身!洞笾嵌日摗氛f“相粗而好細”,有相沒有好就不圓滿。輪王、帝釋、梵天,他們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沒有好,于是相就不微妙。眾生見到佛,能見到相,好則難見,因為眾生眼觀察不到這么微細。由此可見,相是粗的,好是細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難見的。法藏菩薩,在因地之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而且手中常出無盡之寶、供養(yǎng)之具,都用來利樂有情,普施眾生。所以本經此處也顯示了華嚴境界,在一只手里頭能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無窮無盡,普作饒益,正顯一中有多,小中含大,圓明具德,不可思議的華嚴事事無礙境界。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緣”。因為以上種種積功累德的因緣,能使無量無數(shù)眾生,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讓無量的眾生發(fā)菩提心,就是如來出現(xiàn)于世的目的,使眾生能得真實之利。法藏大士于無量劫勇猛精進,積功累德,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讓無量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們這些末法眾生,現(xiàn)在能發(fā)起菩提心,都因彌陀大愿多劫教化的結果。經中三輩往生,都因發(fā)菩提心。此心殊勝,“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若能發(fā)起,實是大事因緣。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六句贊詞讓你秒懂《無量壽經》
- 八句話了解《無量壽經》的重要性
- 關于《無量壽經》的翻譯史與會集現(xiàn)象
- 佛說人來到世上是來受苦的
- 用生命追逐無常,倒不如精進求解脫
- 佛說善與惡的不同終點,你的選擇是什么?
- 把《無量壽經》下載在手機里,會不恭敬嗎?
- 人活著受愛恨情仇之苦,如何解脫?
- 佛說人生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閑事?
-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 《無量壽經》今得善本(夏蓮居會本)之大事因緣
-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 無量壽經起信論敘
- 景印無量壽經起信論
- 為什么要讀誦《無量壽經》?讀無量壽經的好處
- 無量壽經的作用
- 無量壽經講什么
- 無量壽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