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二
【譯文】
又胎兒在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所有的肢節(jié)全都具備。從這以后,再經歷四日,才算是出生。如同世尊在《入胎經》中廣泛論述的,這經的論說是極其充分的。或者有在胎中經歷九個月,或者還有超歷九個月的。如果在胎中僅經八個月,這稱作完滿,但還不能稱作極其完滿。如果在胎中只經歷七個月、六個月,就不能稱作完滿;蛘咴谔ブ薪洑v的時間還有更少的。而且,這胎兒長到根形完滿的階段,就由母親口嚼食吞飲的生粗食物資養(yǎng)長大。胎兒在凝滑等形體微細的階段,由母親體內微細的營養(yǎng)品資養(yǎng)長大,這些理應知道。
而且,這胎兒有八個階段的差別。哪八個呢?就凝滑、如皰、軟肉、凝厚、初分肢、毛發(fā)爪齒、根完備、形完備。如果受孕體已經結凝,像箭傷心一樣招致痛苦煩惱的五蘊身體還很稀少,稱作凝滑。如果胎形表里如同半凝的奶酪,還沒有長到肉質階段,稱作如皰。如果已經成為肉質,但還極其柔軟,稱為軟肉。如果胎形的肉質體已經長堅厚,達到稍微能夠受摸觸的程度,稱作凝厚。這肉團胎體不斷生長,各部分肢節(jié)的模樣顯現出來,稱作初分肢。從這以后,發(fā)毛指爪現出,就稱作發(fā)毛爪齒階段。從這以后,眼等感覺官能生出,稱作根完備階段。從此以后,感覺官能依托的處所一一分明呈現,稱作形完備階段。
而且,又在胎中,或者是由于先世自己造作的勢力招致的結果,或者是由于他的母親不能避開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緣,胎體的生長隨順著風性的動勢,使得這胎兒,或者發(fā)毛、或者肉體、或者表皮以及其它的各種肢節(jié),畸形生長。胎兒發(fā)毛畸形生長,是由于他在先世作了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他的母親習慣多吃灰鹽類食物飲料,使這胎兒發(fā)毛稀少。胎兒肉體畸形生長,是由于他在先世作了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由于他的母親習慣接近暖熱,使那胎兒肉色長得極黑;又他的母親習慣居住在極寒冷的房里等,使那胎兒肉色長得極白;又由于他的母親多吃熱食,使那胎兒肉色長得極紅。胎兒表皮畸形生長,是由于他在過去作了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由于他的母親多次追求淫樂,使那胎兒的表皮生出疥癩等惡疾。胎兒肢節(jié)畸形生長,是由于他在先世作了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由于他的母親舉止習慣奔跑跳躍和不注意避開影響生命健康的事,使那胎兒各種感覺器官、肢節(jié)生得殘缺不全。
又那胎兒,如果應是女性,胎位就在母體內左脅靠近脊柱的地方,面朝腹部;如果應是男性,胎位就在母體內右脅靠近腹部的地方,面朝脊柱。又這胎兒長到極完滿的時候,他的母親不能承受這重胎,體內風性的動勢就發(fā)生,于是產生很大的痛苦煩惱。又這胎兒由于先世造作的報應,在生產時的風性動勢發(fā)生時,使得頭向下,足向上,被胎衣裹纏著趣向產門。當胎兒剛產出時,胎衣接著裂開,兩腋從中分出。胎兒出產門的時候,稱作正生階段。出生后的嬰兒的觸感就漸漸生出身觸以外的各種觸,即眼觸、耳觸、鼻觸、舌觸、意觸。
接下來,新生兒又隨順地落到現實生活的學習過程中,就是所說的處世的事、見聞覺知中的一切言論談說。接著貪迷執(zhí)著家庭,即在嬰兒和童年時期,身體逐漸長大,成長為某種人;從少年階段以后,各種感覺官能都生長成熟。接著再作各種行為,生起把握世間各種工藝技巧的心念。接著再享用身外境界,就是所說的色境、聲境等,對它們產生喜歡與不喜歡的感受。對外境的苦樂感受,或者是由他在先世的造作導致的,或者是現在外在現實境界作用的結果。他隨順現實外在境界作用結果的牽引,未來再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趣,或修學佛道,得涅槃不再受生。
又各有情眾生自身隨順這類有情眾生生長時,那些有情眾生對這些有情眾生作四種緣接關系,就是由那些有情眾生自身阿賴耶識種子的牽引,受到這些有情眾生的食物資養(yǎng)長大,跟隨這些有情眾生受到守護,跟隨這些有情眾生學習身、語的造作行為。他們出生前是父母精血牽引生長;出生后,懂得自己希求什么,才求飲食來使自己成長;后來常常跟隨大人,專心得到守護,不使自己作不適時的行為和影響生命健康的行為;其次學習世間習俗言語等生活事。由于嬰幼時期身體逐漸長大成長為某種人的緣故,少年時期各種感覺官能生長成熟的緣故,這些有情眾生對其他的有情眾生也是這樣,這些有情眾生對其他的有情眾生也是這樣。
這樣輾轉地互相緣接,各有情眾生無始以來感受著苦樂,在諸佛尚未證得徹底覺悟以前,不曾獲得脫離苦樂的方法。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再加上自己內心堅持斷妄契真的正思惟,由于經過這樣的努力修習,才能斷絕虛妄煩惱不再漏落到三界六道受生。
如此語句諦義是很難領悟的,即:我本沒有什么死生分界、種類誰屬、體性造作,我與其他的一切有情眾生也都不是具有什么死生分界、種類誰屬、體性造作的。
如上概略地論說完內在部分的死和生。
【原典】
又于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①皆悉具足。從此以后,復經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于《入胎經》廣說,此說極滿足者;蚪浘旁,或復過此②。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非極圓滿③。若經七月、六月,不名圓滿;驈腿睖p④。又此胎藏六處位⑤中,由母所食生麤津味⑥而得資長。于羯羅藍等微細位⑦中,由微細津味⑧資長應知。
復次,此之眙藏八位差別。何等為八?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尸位、鍵南位、缽羅賒佉位、發(fā)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結凝,箭⑨內仍稀,名羯羅藍。若表裹如酪⑩,未至肉位,名遏部曇⑾。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尸。若已堅厚,稍堪摩觸⑿,名為鍵南。即此肉搏增長,支分相現,名缽羅賒怯。從此以后,發(fā)毛爪現,即名此位。從此以后,眼等根生,名為根位。從此以后,彼所依處分明顯現⒀,名為形位。
又于胎藏中,或由先業(yè)力⒁,或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⒂故,令此胎藏,或發(fā)、或色、或皮及余支分,變異而生。發(fā)變異生者,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yè),及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欽若食,令此胎藏發(fā)毛希尠。色變異生者,謂由先業(yè)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近暖熱現在緣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近極寒室等,令彼眙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瞰熱食,令彼胎藏極赤色生。皮變異生者,謂由宿業(yè)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淫欲現在緣故,令彼胎藏或癬疥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謂由先業(yè)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馳走跳躑威儀及不避不平等現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映減而生。
又彼胎藏,若當為女,于母左脅倚脊向腹而。蝗舢敒槟,于母右脅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風便發(fā)⒃,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yè)報所發(fā)生分風起⒄,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裹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門時,名正生位。生后漸次觸生分觸⒅,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次復隨墮施設⒆事中,所謂隨學世事、言說⒇。次復耽著家室,謂長大種類(21)故,諸根成熟故。次造諸業(yè),謂起世間工巧(22)業(yè)處(23)。次復受用境界(24),所謂色等,若可愛不可愛。受此苦樂,謂由先業(yè)因,或由現在緣(25)。隨緣所牽(26),或往五趣(27),或向涅槃(28)。
又諸有情,隨于如是有情類中自體生時(29),彼有情類于此有情(30)作四種緣,謂種子所引故,食所資養(yǎng)故,隨逐守護故,隨學造作身語業(yè)故。初謂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飲食而用資長;次常隨逐,專志守護,不令起作非時之行及不平等行;次令習學世俗言語等事。由長大種類故,諸根成熟故,此復于余,此復于余(31)。
如是展轉,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受苦受樂,未曾獲得出苦樂法,乃至諸佛未證菩提(32)。若從他聞音及內正思惟,由如是故,方得漏盡。
如是句義甚為難悟,謂:我無有若分、若誰、若事(33),我亦都非若分、若誰、若事(34)。
如是略說內分死生已。
【注釋】
、僦Х郑杭粗,各部分肢節(jié)。
②過此:超過這九月。
③非極圓滿:不是完滿到極點。胎兒長到八月一切齊備,稱圓滿;但胎兒仍能生長,長到九月,到了胎內生長的極限,稱極圓滿。
、苋睖p:未到圓滿為缺減。
、萘幬唬杭刺ゲ匕宋恢械牡谄吒、第八形位。六處,即十二處的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處。
⑥生麤津味:口嚼食吞飲的生粗食物。生粗食物都是外界生長的,相對于體內營養(yǎng)津味是粗的。
、呶⒓毼唬杭粗柑ゲ匕宋恢械那叭唬叭贿未分出身意二根,形體細微。
、辔⒓毥蛭叮耗阁w內資養(yǎng)胎兒微細位生長的細微營養(yǎng)物。這是對胎兒各階段攝取營養(yǎng)的不同。
、峒合窦齻囊粯樱鸺野颜兄峦纯酂⿶赖奈逄N身比喻為像箭刺傷心性。脫苦即拔箭。
、獗砝锶缋遥禾ド肀砝锶缤肽哪汤,還不是定形的肉體。
、隙舨繒遥杭搭~部曇。
⑿摩觸:胎身已長成定形堅厚的肉體,達到能受摸觸不變形的程度。言外之意額部曇就經不住摸觸。
、驯怂捞幏置黠@現:根(此處指勝義的感覺神經)依托的處所一一分明呈現。
、蚁葮I(yè)力:先世造作的勢力。造作的勢力能作用影響到后世果報身。
⒂所生隨順風:胎體的生長隨順(上述先業(yè)力、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形成的)風動勢。
、詢蕊L便發(fā):此是佛家對孩子產出的解釋。
⒄胎藏業(yè)報所發(fā)生分風起:由于先世造作的報應,胎兒在生產時的風性動勢發(fā)生。此處是佛家對難產、順產原因的解釋。生分,出生的動性部分。
、稚鬂u次觸生分觸:出生后人的觸感就漸漸生出身觸以外的一切不同的觸,即眼觸、耳觸、鼻觸、舌觸、意觸。身觸在胎中就已具有,而且是胎兒唯一的一種觸,出生后繼續(xù)存在。
、资┰O:建立,此指學會生活。
、厥朗、言說:處世的事、見聞覺知所體現的一切言論談說。
(21)種類:此處指作為一定阿賴耶識種性類依托的身體,即人的嬰兒階段到童年階段;簡單地說即長成什么人。
(22)世間工巧:世間生活的種種工藝技巧,本論中列舉為十二種:營農、商估、事王、書算計度數印、占相、咒術、營造、生成、防那、和合、成熟、音樂。
(23)業(yè)處:心業(yè)定止處,即心造作掌握一定的技藝。
(24)受用境界:享用身外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境界。
(25)現在緣:現在外在現實境界的作用。
(26)牽:牽引,招致果報,未來投生。
(27)或往五趣:或者被牽引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趣。
(28)或向涅槃:由于修學佛道脫離煩惱,證得涅槃清凈不再受生。
(29)此處及下文,是佛家論述人逐漸長大過程中,如何在世間社會中生活或適應社會。
(30)此有情:實際上指的是父母長輩大人等。
(31)此復于余,此復于余:如此遞次輾轉作四種緣接關系。
(32)乃至諸佛未證菩提:直至諸佛在尚未證得徹底覺悟的時候,即成佛之前。
(33)我無有若分、若誰、若事:分、誰、事,都是對五蘊和合的虛妄人身的表述。佛家認為五蘊和合的人身,本無真實主宰的「我」,「我」非實有,所以分、誰、事各種現象差別其實也無有。
(34)我亦都非若分、若誰、若事:我與其它一切有情眾生也都不是有分、誰、事的。言外之意,一切有情眾生都是五蘊和合的虛妄,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分、誰、事的真實區(qū)別。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三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勝鬘經》解說
- 勝鬘經 源流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