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武夷巖茶與佛教不解之緣(一) 

  武夷山市茶藝團每場茶藝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禪茶,深受來武夷山旅游的中外賓客贊譽。這一讓人回味無窮的禪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巖茶佛教的淵源關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內涵。

  以“佛家道源”著稱的武夷山,歷史悠久、儒釋道三教鼎盛,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早在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窩創(chuàng)建石堂寺,寺后茶洞是最早的茶圃,從伏虎巖入司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廣地10畝,產茶精良,得名茶洞,至今茶樹仍生長茂盛。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峰峰有寺,巖巖皆茶。

  我們都知道,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初始于漢朝,這恰好與茶在中國被廣為栽培的時間相吻合。同時佛教觴于唐朝,這恰好與飲茶風習遍及中國的時間同步,這并不是說來傳教的印度僧侶帶來了茶種,而是說佛教與茶幾乎同時在中國興起,它們之間有著一種內在聯(lián)系。

  武夷山大紅袍文化旅游景點在赴九龍窠石壁上鐫刻的“晚甘侯”至今舉目可見。“晚甘侯”即當時武夷山寺廟茶的雅號,也是武夷巖茶最早的美稱。通過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饋贈“禮品”,使寺廟茶走出深山寺廟到了皇宮內成為品賞的飲料中的佳品。

  五代閩國、福建“佛教獨盛一時”。凡寺廟都有“奠茶”或“供佛茶”。唐代僧人不僅以茶供佛還以茶參禪,以茶釋經,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應酬文人,辦茶會、設茶宴、行茶禮、寫茶詩,甚至著茶書,提出佛理與茶德的主張。廣大僧侶在每天完成佛事之后,進行勞作的必是親身種茶,精心研究制茶技術,從而大大豐富了唐宋時期的武夷茶文化。當時武夷的扣冰古佛,釋名藻光,武夷山吳屯人,少年出家,夏則衣褚,冬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荊棘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佛理,其佛理,深得茶禪一味的真諦。武夷瑞巖寺廟前有一對聯(lián)“冰壺影,鼓澄懷,剎那矛山映瑞巖”?郾蜕械男袪钶d入佛典(《五燈會元》)。品茶大師出自佛家寺廟,說明茶與佛有著某種密不可割的聯(lián)系。

  茶具有醒腦,卻睡的功能,現代茶葉化學分析表明,茶葉含有化學成份達300多種,既有營養(yǎng)成份,又有藥物成份。飲茶的功能早就引起佛家僧侶們重視。

  和尚日夜坐禪,飲茶能幫助他們振奮精神,克服睡眠,集中神思,同時佛教忌葷,提倡素食,清淡的茶湯無疑是一種最佳飲料。佛家認為茶有“三德”:一是宜于坐禪,通宵誦經;二是飽食后有助于消化;三是茶為不發(fā)之藥,有益于抑制性欲。茶的這三種實用價值之外,還隱含著一種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遠避紅塵,不近女色,不慕功名。講究“四大皆空”的佛家,似乎對清淡微苦的茶味,有著一種緣于自身學說的悟照,茶的清淡與淡泊塵世的佛家學說也有著聯(lián)系。茶棲云霧,委身巖崖的形態(tài),以及品性清潔的習性,也與佛家學說有著象征聯(lián)系。茶的苦中有甜的品味,也成為佛家的修行以苦為樂的生動寫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