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凈土法門與臨終關(guān)懷
501、臨終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臨終蒙善知識開導(dǎo),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
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飭終社之所由結(jié)集也。飭終云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dāng)此時節(jié),得人開導(dǎo)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yīng)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dǎo),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愿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3頁 飭終津梁提要)
502、為什么說不知佛法之子孫,破壞念佛人臨終正念是落井下石?
世有畢生念佛,臨終被不知佛法、不識大體與臨終助念之義之子孫落井下石,破壞其正念,以致不得往生。悲哉!哀哉!
往生西方,注重信愿。仗佛力故,雖素不信佛者直至臨終,一經(jīng)善知識啟迪,果能生信發(fā)愿,稱名求生,悉得往生彼國。以此心乃末后之心,最為有力。又既有善知識開導(dǎo),啟其正信,又有助念,俾心得清凈,專致于佛號,了無異念夾雜,故能得其實益也。世有畢生念佛,臨終被不知佛法之子孫破壞其正念,以致不得往生者何限?王母之往生,由其子湛然、卓然識大體,知佛法,故能成就其正念耳。若其子不知大體,與臨終助念之義,則未死而澡浴換衣,悲戀哭泣,勿道王母之功行淺近者不得往生,即功行深遠者亦不得往生。唯證忍之人可不受其破壞,其余則無不為此種落井下石之孝所誤者。余幸王母之得助念而往生,悲被破壞者羈留此界仍舊輪回。故特明示損益,以祈世之為人子者,及一切人每見有臨終者,皆如此助念,俾彼亡者同得往生,則幸甚幸甚!愿見聞?wù)撸そ宰⒁。(《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258頁 王母汪太君往生記跋)
503、薦亡為什么要以念佛為主?
人當(dāng)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浴舉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凈業(yè)人,須于平日,與眷屬說其所以,庶不至誤用親愛。
至于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xiàn)今僧多懶惰,誦經(jīng)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v有數(shù)十人,念者無幾。唯念佛,則除非不發(fā)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jīng)心,亦自利益不淺。此光絕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人當(dāng)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浴舉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凈業(yè)人,須于平日,與眷屬說其所以,庶不至誤用親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18頁 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504、為什么要常行追薦?
然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jīng)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凈。
太夫人蓋非常流,固不得以常格律之。其往生可必,其品位當(dāng)不在中下。然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jīng)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凈。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19頁 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505、如何盡心力為臨終親人念佛求往生?
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yù)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yù)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dāng)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
接手書,知夫人身嬰貴恙,已經(jīng)月余。用藥頗難,諸醫(yī)束手。當(dāng)此時機,正好用萬病總持之阿伽陀藥。閣下每以此藥,普施于人,何于夫人之病,尚沾沾然以難于用藥為憂哉?其令郎令愛令媳等,既受生育之恩,當(dāng)此大病臨身,存亡莫保之時,教以各各為其母志誠懇切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篤,當(dāng)必皆如救頭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則豈但有益于夫人,實則深有益于令郎等也。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
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yù)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yù)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dāng)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光之為此言者,非徒為令夫人計也。乙太夫人已經(jīng)八十有三,雖閣下之德,足能延親之壽,而期頤之后,終必有去世之一日。恐閣下未能慮及于此,而猶復(fù)注意于醫(yī)藥,則為舍本逐末,益不能得。而反將一心念佛,由忙碌于醫(yī)藥而成間斷,不能純一,則其損大矣。故借夫人之病,預(yù)為閣下陳其盡心力于親之神識得所,以期閣下究竟能報親恩耳。今將《陳了常之佛性助念發(fā)隱》附函寄來,雖文不雅馴,而意義有可取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38頁 復(fù)黃涵之居士書一)
506、為什么說念佛利益比誦經(jīng)拜懺做水陸大多了?
誦經(jīng)拜懺做水陸往往會成有名無實。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至于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jīng)拜懺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誦經(jīng)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jīng)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40頁 復(fù)黃涵之居士書一)
507、如何為大病臨身,存亡莫保的老人助念?
兒女眷屬輪班念佛,借此令盡孝思,令種善根。此法無令中輟,其利益不可思議。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業(yè)者,皆當(dāng)以此告之。
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當(dāng)常勸諭,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終日長念,或恐有能如是。前者頗欲設(shè)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鎮(zhèn)守使王悅山,奉母來山,見其眷屬甚多,因得一絕妙之助念法。已與彼略說之。亦與彼說,當(dāng)與閣下言之。倘閣下能實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閣下眷屬,兒輩則各有職業(yè),固難常時依行。若媳輩,則無事清閑。女使輩若奶媽等,則無甚要事。當(dāng)令諸人,按鐘點日在太夫人旁,高聲念佛半點鐘。
過時換班,一日不斷佛聲。太夫人能隨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隨,但令攝心諦聽。則一日之中,常不離佛。在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過當(dāng)一回值,或至兩回,亦隔許久時候。彼等一無事事,借此令盡孝思,令種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離生死之緣。從此以往,率以為常。即太夫人壽過期頤,此法無令中輟,其利益不可思議。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業(yè)者,皆當(dāng)以此告之。閣下政務(wù)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則兒媳女使等,當(dāng)更踴躍歡喜也。光意謂如此而行,實為利便。(《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47頁 復(fù)黃涵之居士書四)
508、念佛人如何辦喪事?
當(dāng)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
接手書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勝傷嘆。雖然汝等既知佛法,當(dāng)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至于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zhuǎn)。縱不知世務(wù)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笑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有財力,多做功德,若喪事用度無出,即以之辦喪事亦可,切勿硬撐架子,至有虧空,后來受窘,則不必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2頁 復(fù)周孟由昆弟書)
至于死后,切勿瞎張羅,開吊會親友。即至親厚友來,必須用素,永斷酒肉。喪葬、敬神、待客,通通用素,萬不可用酒肉。喪中不用酒肉,儒家古禮如是,不獨佛教為然;侍泳訂,偷著吃酒,史官必書其事,以傳后世。現(xiàn)在禮廢,居喪作樂殺生,當(dāng)做體面,汝等切勿學(xué)此極惡之派。(《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19頁 復(fù)開生寧生昆季書一)
509、為什么喪事殺諸生命以祭其靈、宴其賓,皆是以落井下石為孝,比殺親為更可憐憫?
愚癡之人不知因親喪殺生,令親受殺報。凡眼不見,謂為行孝;天眼視之,比殺親為更可憐憫。何以故,以所殺生多,令親與自己及賓客,生生世世,相為酬償,可不哀哉。今之為人子者,多多皆是以落井下石為孝。
現(xiàn)今世道陵夷,禮法壞亂。凡所行事,通皆圖撐架子,壯場面,不知何者應(yīng)法,何者應(yīng)戒。汝母既在生吃素念佛,臨終尚有瑞應(yīng)。勿道葷不宜用,亦當(dāng)勉遵母意,全體用素。古者喪禮絕不用葷酒。隋煬帝為太子時,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裝肉,以蠟封口,用包袱裹而進之?梢妴手杏萌猓湃逭呷绱酥畤(yán),雖為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種辦法。今 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賓客,賓客皆不知喪是何事,居然飲酒食肉,當(dāng)做一場熱鬧開心事辦。其于先王禮法,全體違背,而只知其要人夸美。如欲避用素系為省錢之嫌,宜標(biāo)示大義,而特提出若干錢以作公益,則人自不至以省錢怪也。人子于親,當(dāng)令神識得所。今之為人子者,多多皆是以落井下石為孝。如其不肯下石,似乎羞慚無顏見人一樣,越下的石多,越自為得意?蓱z父母一生為兒女,及至其死,又借此喪事殺諸生命以祭其靈,以宴其賓,以自食啖。尚揚揚得意曰,我于我親喪,殺了幾只豬,買了幾多雞鴨魚蝦以宴賓客,我父母生我一番,我也可謂盡心焉耳矣。而不知因親喪殺生,令親受殺報,凡眼不見,謂為行孝;天眼視之,比殺親為更可憐憫。
何以故,以所殺生多,令親與自己及賓客,生生世世,相為酬償,可不哀哉。成家之子,不借重債,況欲行孝,而借性命之債乎。汝雖皈依佛法,恐于此理未能了然,故為汝說。即家中兄弟姊妹,有不知此理者,宜以光言令彼看,為彼詳說所以。彼等若曉得此理,誰肯行落井下石之孝?行落井下石之孝,雖虎狼尚有不忍,況人乎哉?但以世人不知三世因果,固執(zhí)世間習(xí)慣之事以行喪禮,其悖先王喪禮也大矣。汝與光未一面,汝母與光亦無相識,光何必要絡(luò)絡(luò)索索討人嫌,說者些空頭話做什么。不過念汝尚信光,汝母一生勤儉慈惠,念佛修善,光唯欲汝母得利益,不愿汝母由汝等不明大理,致令受損。若汝等不怕自己母親受損,不肯令其得益,則亦只好任汝等,光豈能強汝等不行乎?然光已說過,光心無愧。光若不說,便失光之身分。
何以故,以汝以光為善知識故。譬如有人,欲得歸家。問路于人,必須指其當(dāng)行之正路,不當(dāng)行之岔路。汝若仍依己見,一定要向不當(dāng)行之岔路去,乃汝之過,與指路者無干也。祈諦審吾言,是騙汝耶,是成就汝之孝道耶?知好歹者,當(dāng)不以吾言為謬。(《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92頁 答孫慶澤居士喪禮不宜用葷書)
510、為什么臨終一關(guān),最為要緊?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凡修凈業(yè)者,當(dāng)成全人之正念,及預(yù)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有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臨終一關(guān),最為要緊。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dān)負。擔(dān)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yè)力所致。凡修凈業(yè)者,當(dāng)成全人之正念,及預(yù)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有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茲因訃至,故發(fā)其佛性,及助念之隱義,并夫人事實之大略,以期修凈業(yè)者,知所取法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21頁 陳了常優(yōu)婆夷往生事跡兼佛性發(fā)隱)
511、為什么平時要令眷屬知道臨終助念的利害關(guān)系?
念佛之人不僅平時精進修持,而且要常常將臨終助念之利害說與眷屬悉知。防止眷屬臨終時哭泣及瞎張羅,破壞往生正念。光以五十二年之閱歷,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與汝說,便為不盡己分。
又念佛之人,若已證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涂,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為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yè)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若遇無知眷屬,預(yù)于未死以前,為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v不受苦,一經(jīng)搬動,心便不能歸一于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凈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yīng),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與說,到自己臨終,彼等即是助道之人。豈但與己有益,實亦與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絕不與彼說其利害,則汝臨終時,彼等決定是破壞正念之人,決不助汝凈心,令得往生也。汝既信光,光不得不為汝計。光以五十二年之閱歷,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與汝說,便為不盡己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54頁 復(fù)許熙唐居士書)
念佛之人,當(dāng)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預(yù)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于父母,實有益于現(xiàn)生眷屬,后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dāng)如是。詳看《飭終津梁》自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頁 一函遍復(fù))
512、為什么說臨終助念利益甚大?
念佛之人,于臨命終時,請眾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自家眷屬,通為念佛,此人必能仗佛力生西方?v不生西方,亦必生善道,有大利益,毫無損傷。具體請看《飭終津梁》自知。
凡有平素念佛之人,或其人之子孫信佛,于臨命終時,請眾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看看《飭終津梁》自知。念佛人,于自己父母,及余眷屬前,常須說與彼聽。迨及有命終人,自家眷屬,通為念佛,此人必能仗佛力生西方。縱不生西方,亦必生善道,有大利益,毫無損傷。若不知此,未死即為洗澡,換衣,若因搬動疼痛,則起嗔心。即不至起嗔,然一經(jīng)搬動,心便不得清凈矣。倘平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一經(jīng)如此,定規(guī)打失正念,不得往生。若未死先哭,則令彼生愛戀心,亦是牽令墮落耳。臨終一關(guān),要緊之極,固宜為之助念。助念之人,必須熟閱《飭終津梁》,使其家兒女眷屬,通依助念人之指示,庶可不至因孝心,而致親反受墮落之苦耳。除助念外,均非所宜。(《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80頁 復(fù)楊慧昌居士書二)
513、勸眷屬常念佛對臨終有什么幫助?
勸家中眷屬,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備彼等于父母,及諸眷屬之有命終者,為之助念。否則,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愛戀等念?刹话г。
又念佛之人,必須勸家中眷屬,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備彼等于父母,及諸眷屬之有命終者,為之助念。否則,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愛戀等念。(預(yù)為洗澡換衣,則失正念。若搬動致疼痛,則生嗔恨。嗔恨,則或致墮于毒蟲之類。若對之哭泣,則生愛戀。均屬失正念,而永無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損。念佛者,一經(jīng)破壞,正念全失,將欲往生,竟莫能得。從此長劫輪回六道,皆此等眷屬之所致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9頁 復(fù)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
514、臨終助念有哪三大要點?
第一,善巧開導(dǎo)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yè),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于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復(fù)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shè),只可任彼隨業(yè)流轉(zhuǎn)。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凈土法門,固當(dāng)信愿念佛,預(yù)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fā)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并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凈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jù)。語雖鄙俚,意本佛經(jīng),遇此因緣,悉舉行焉。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dǎo)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yè),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則為真孝;于兄弟,姊妹,則為真弟;于兒女,則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凈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xí)成風(fēng)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dǎo)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yīng)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yīng)生一念系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yè)力,復(fù)受生于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dāng)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fā)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yè)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dāng)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xiàn),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yè)力重,念佛數(shù)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yè)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xiāng),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fā)愿,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fā)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dāng)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yè),如空中片雪。業(yè)力凡夫,由念佛故,業(yè)便消滅,如片雪近于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yè)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轉(zhuǎn)開導(dǎo)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為病人所開導(dǎo)者。至于自己所應(yīng)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biāo)浊,求神問醫(yī)。大命將盡,鬼神醫(y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種無益之事,則于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于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y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于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于父母喪葬等事,過于張羅者,不有天災(zāi),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于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前已開導(dǎo)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yīng)發(fā)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dāng)分班念。應(yīng)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dāng)于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fù)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jīng)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yīng)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凈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三班相續(xù),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yīng)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jīng)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故不宜用于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后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
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dāng)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后,又復(fù)分班念三點鐘,然后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dāng)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dāng)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yù)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際,一發(fā)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dǎo)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則嗔心生,而佛念息。隨嗔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
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于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于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嗔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愿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后冷于何處也。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贊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
經(jīng)云,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79頁 臨終三大要)
515、頂圣眼天生等是什么意思?
人斷氣后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也。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
頂圣眼天生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也。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yè),至此感現(xiàn)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yè)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須專事探試征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9頁 臨終三大要)
516、老年人怎樣為往生做好準(zhǔn)備?
常為眷屬說知臨終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張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當(dāng)汲汲念佛,率其家人一致念佛,以作去世時彼等悉能助念之預(yù)備。
閣下老矣。世道如此,宜將此境緣以作警策。俾求生西方之心之事十分周摯。又祈與令嗣及闔家,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預(yù)為洗浴換衣哭泣之禍害。使彼等利害明了,斷不至為行孝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0頁 復(fù)潘對鳧居士書一)
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有宜交代者,即預(yù)交代之。子孫有宜問者,即預(yù)問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2頁 復(fù)夏壽祺居士書)
八十三歲老人,來日無多。中華民國國運,危如累卵。際此二事,當(dāng)汲汲念佛,以求往生。又須率其家人一致念佛,以作汝去世時,彼等悉能助念之預(yù)備。又須叮囑臨終不可預(yù)為洗身、換衣,及問事、(此當(dāng)預(yù)先交代)安慰,哭泣等。隨彼坐著死也好,睡著死也好,大家一口同音念佛。一直念到斷氣后,再過三點鐘后,再為安頓,萬不可早。不但老人死如是,即年青人死,也須如是。此末后最要緊之一大事。若不預(yù)為操練,及說其利害,未有不被眷屬瞎張羅所誤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44頁 復(fù)慧明居士書)
517、親人臨命終時應(yīng)如何處理?
人生百歲,亦有去日,切不可作無益之悲傷。但宜勸彼一心念佛。最忌者,未死先哭及瞎張羅,令彼難往生矣。此等事,《文鈔》、《嘉言錄》,皆已詳言。至于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陸、念經(jīng)、拜懺。以此等事,皆是做場面耳。虛張聲勢,殊少實益。
今日回山,適由山轉(zhuǎn)來汝書,知汝父將欲去世。須知人生百歲,亦有去日,切不可作無益之悲傷。但宜勸彼一心念佛,如在牢獄,思歸家鄉(xiāng),不可有一毫留戀心。汝與家中眷屬,宜分班在前念佛,令彼攝耳詳聽。至若去世之時,彼若能自行澡浴換衣,則甚好。否則切不可先行為彼洗澡換衣,以致搬來搬去,身心不安,或生嗔恨,則其害匪淺。即不難受,由搬動故,心亦不清凈,便難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矣。當(dāng)此之時,家中眷屬,通皆念佛。
一直念到斷氣,過三點鐘,然后停佛聲,為彼抹澡洗衣。若臂腕已硬,穿衣不便者,當(dāng)用熱水毛巾,拓在肩上臂腕上,不久即活動可穿矣。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戀心,便難往生矣。此等事,《文鈔》、《嘉言錄》,皆已詳言?秩瓴涣粜模视终f之。至于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陸、念經(jīng)、拜懺。以此等事,皆是做場面耳。虛張聲勢,殊少實益。又喪中一概不可用酒肉。儒家古禮,喪中嚴(yán)禁酒肉。若用,人便以為失德。(《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2頁 復(fù)朱智貞居士書一)
518、平時練習(xí)助念有什么重要意義?
平時眷屬常練習(xí)助念,一則以娛高堂;二則令彼各種善根;三則知曉助念及瞎張羅哭泣之利害。一但令慈歸西之時,可助其往生也。
令慈年近八十,尚欲皈依,可謂宿有善根。然當(dāng)此風(fēng)燭高年,固當(dāng)深為計慮。今為寄《飭終津梁》三本,自存之外,給與王陳二人。當(dāng)令家中眷屬,換班日陪令慈念佛。一則以娛高堂;二則令彼各種善根;三則練習(xí)慣,則令慈歸西之時,大家均為助念之人。若不令常練習(xí),并不常為說臨終之助念,及瞎張羅哭泣之利害,則所有眷屬,通是破壞正念者。此事最為要緊。若無人說,難免貽誤,則無邊利益,以此失之,殊堪痛心。光不能詳說,《飭終津梁》乃詳說之書。人之于親,臨終助念,當(dāng)竭誠從事。故先須家中眷屬豫為練習(xí)也。既常念,并常聞助念及破壞之利害,則便可一致進行,而為助其往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602頁 復(fù)方耀廷居士書二)
519、臨終助念可以念觀音嗎?
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yè)感也。
人有大病,即當(dāng)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zāi)延壽。)至于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yè)感也。無量光,即消災(zāi)。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于答辭中,癡人二字旁,抺三筆以警,后死者,切勿自誤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36頁 答卓智立居士問)
520、子女平時輪班給老人助念有什么好處?
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fēng)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致張羅忙亂,破壞正念。子孫能助念佛號,成就正念,雖平素功夫不甚恰當(dāng),亦能往生。
如其心力衰弱,當(dāng)令子媳孫女等,輪班助念。此一事有多種利益: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fēng)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致張羅忙亂,破壞正念。臨終一關(guān),要緊之極。即平時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門之子孫破壞,則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若知此義,子孫能助念佛號,成就正念,雖平素功夫不甚恰當(dāng),亦能往生。是以光于老人,特為致意,切勿謂迂腐,則幸甚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433頁 與陳燮和居士書)
521、臨終助念適合用什么法器?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故不宜用于臨終助念。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故不宜用于臨終助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5頁 臨終三大要)
又人之臨終,助往生念佛,只宜擊引磬,不可擊木魚。木魚聲濁,引磬聲清。閣下試于朝暮念佛時,息心諦聽,自知優(yōu)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2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一)
522、臨終助念應(yīng)該念幾字佛號?
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后專念阿彌陀佛四字。
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后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5頁 臨終三大要)
523、為什么臨終時只可念佛,切勿另誦別種經(jīng)咒?
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臨終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誦別種經(jīng)咒。人之臨終,只可念佛,不宜持咒。
又人之臨終,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聽,彼雖不能念,聽見佛聲,心即清凈。若持咒則止有加持力,彼無由隨誦,此從古以來之定例。助念于將去時為最要,豈持咒畢,方以念佛為回向乎?光《文鈔》中亦有其說。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臨終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誦別種經(jīng)咒,則不能令彼心中默隨也。關(guān)系非小,故為補書于后。
現(xiàn)今之世,無法能救,幸有因果,尚可挽回。因果一事,高明者每厭聞,此種高明,實為卑暗。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由高明之人,專談理性,不說因果,其弊遂成今日之景象。祈見一切人,皆以因果為勸導(dǎo),則其利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2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一)
524、斷氣后,最少應(yīng)念幾個小時的佛?
光《文鈔》中,順人情,令過二小時后再舉行,尚屬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實則宜四五時方好。尚有經(jīng)一日者,為尤好。
將亡人令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隨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氣斷已過三點鐘后,再為洗換哭泣等,則不致貽誤大事。
觀令夫人之臨終景相,則往生西方,可以無疑。至于扶乩所說,究不出理事判斷之外,可以無須疑豫。唯亡后只念半小時佛,即舉哀,放倒揩身,尚覺太早。光《文鈔》中,順人情,令過二小時后再舉行,尚屬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實則宜四五時方好。尚有經(jīng)一日者,為尤好。(《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45頁 復(fù)章緣凈居士書三)
待至臨終,則全家念佛。無一事可問,亦無一事交代,大家同聲念佛。若自己有把握,自己會洗澡換衣,則甚好。若自己不能,則萬不可預(yù)為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一有此種瞎張羅,定規(guī)破壞正念,不得往生矣。令將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隨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氣斷已過三點鐘后,(此至少時,尚宜多念。)再為洗換哭泣等,則不致貽誤大事。哭泣亦不可廢,當(dāng)以息哀念佛為事,切弗以哭泣做假場面。老人臨終如是,年輕人亦如是,則定可往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2頁 復(fù)夏壽祺居士書)
525、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后一著,念佛人應(yīng)如何以同體之悲心,助臨終人成就往生大事?
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愿諸照應(yīng)病人者,細心謹(jǐn)慎,切莫與病人間談雜話,令心散亂,亦勿悲哀喧嘩。當(dāng)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
古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緣果報,感應(yīng)無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
佛制亡僧焚化,原為令其離分段之假形,而證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來,僧眾奉為常規(guī)。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釋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臨脫氣時,遽為穿衣搬動,及入龕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謂大違佛制矣。佛說人有八識,即知識也。前五識,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亦名傳送識,第八阿賴耶,亦名含藏識。夫人之生也,唯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后來。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后,余識次第先去。蓋第八識,即人之靈識,俗謂靈魂者是也。然此識既靈,故人初受母胎時,彼即先來,故兒在母胎中,即為活物。至人死氣斷之后,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若有一處稍暖,彼識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稍觸著,則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
《考經(jīng)》云:“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如人生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古來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復(fù)生者,詳載典章,歷歷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殮之禮,緣眷屬恩愛,尚望其萬一復(fù)生耳。若我僧家,雖不望其復(fù)生,而亦不能不體其痛苦。遽爾搬動,以及遷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云,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物尚如此,而況同為人類,又況同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極,嗔心易起。唯嗔心故,最易墮落。如經(jīng)云,阿耆達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臨命終時,侍臣持扇,誤墮王面,王痛起嗔,死墮蛇身。緣有功德,后遇沙門,為其說法。以聞法故,乃脫蛇身,而得生天。觀此,可知亡者識未去時,即行穿衣搬動,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嗔,更加墮落。寧非忍心害理,故施慘毒。應(yīng)思我與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惡緣。若云事屬渺茫,無從稽考,則經(jīng)典所載,豈可不信。邇來種種流弊,總因生者不憐死者之苦,只圖迅速了事,故無暇細察冷暖,由是習(xí)以為常?v有言及此者,反笑以為迂,致令亡者有苦難伸。嗚呼,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
愿諸照應(yīng)病人者,細心謹(jǐn)慎,切莫與病人間談雜話,令心散亂,亦勿悲哀喧嘩。當(dāng)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當(dāng)助念,令病人隨己念佛音聲,心中系念。若有錢財,當(dāng)請眾僧分班念佛,使佛聲晝夜不斷,令病人耳中常聞佛聲,心中常念佛號,則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無錢財,亦宜大家發(fā)心助念,以結(jié)末后之緣。至于安置后事,切勿在病人前談?wù)f。只宜擊引磬高聲念佛,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離佛。木魚聲濁,臨終助念,斷不宜用。任彼或坐或臥,切莫移動,大家專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則神識已去,再遲二時,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轉(zhuǎn)硬,應(yīng)用熱湯淋洗,將熱布搭于臂肘膝彎,少刻即可回軟,然后盤腿入龕。至諸事齊畢,尤須長為念佛。所有誦經(jīng)拜懺,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廣大。
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屬,俱須依之而行,則存者亡者,悉得大益。再者,我佛涅槃,原本右脅而臥,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隨其自然,坐之者入龕,臥亡者入棺,尤為得當(dāng)。但今人沿習(xí)成風(fēng),恐不以此為然,亦唯聽諸自便。至人死后之善惡境相,原有實據(jù)。其生善道者,熱氣自下而上升,生惡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盡,熱氣歸頂者,乃生圣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墮餓鬼道。至膝蓋者墮畜生道。至腳板者墮地獄道。故偈云,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夫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后一著,最宜慎重。其照應(yīng)病人者,當(dāng)以同體之悲心,助成往生之大事。古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緣果報,感應(yīng)無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述此遍告同胞,懇祈人各注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9頁 臨終舟楫)
- 上一篇: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問題如何對治
- 下一篇:卷十一 念佛行人與應(yīng)讀典籍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yīng)該如何教導(dǎo)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dāng)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yīng)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