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德遵普賢 第二卷

  德遵普賢 第二卷

  黃念祖居士

  本品是第一品的繼續(xù),是通序中眾成就的補充,不但是補充數(shù)量,而更重要的是會眾崇高無比的妙德,無邊的圣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普賢之德說不能盡,他是華嚴(yán)的長子,在華嚴(yán)會上,佛是法王,聽法的人之中,普賢為長子,長子就是法王的繼承人。普賢無量無邊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這是華嚴(yán)一部大經(jīng)的指歸。現(xiàn)在來會圣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當(dāng)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

  【又賢護(hù)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愿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一品首先補充了賢護(hù)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薩。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hù)”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賢護(hù)、賢守、賢首和善守。這些名號在經(jīng)論中常見!端家娼(jīng)》說:眾生只要聽到他這個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號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聞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護(hù)眾生,所以稱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賢護(hù)經(jīng)》,這個經(jīng)以賢護(hù)為名!顿t護(hù)經(jīng)》里頭說:“王舍大城有優(yōu)婆塞”,這是居士。“名曰賢護(hù),為眾上首”,在大眾的上首。《大寶積經(jīng)》有賢護(hù)長者會,佛說賢護(hù)長者種種快樂的事,“其受于快樂果報,雖復(fù)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fù)人間”。說他雖然現(xiàn)在人間,他所享的福報,不但人間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上。《名義集》里說:“發(fā)陀婆羅”,翻為賢護(hù),不但自己護(hù)持自己的賢德,并且也護(hù)眾生,所以名為賢護(hù)。又稱賢首,因為他位居等覺,是一位等覺菩薩,是賢中之首。賢護(hù)正士雖示現(xiàn)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實證,是一位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jìn)一步就是妙覺了,就與佛相等了。賢護(hù)正士示現(xiàn)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這一史實十分重要。還有《般舟三昧經(jīng)》說,賢護(hù)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fā)起人,這就和凈宗更有因緣了。他親見了阿彌陀佛,所以他為眾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維菩薩”等!端耐咏(jīng)》說:善思維、慧辯才、觀無住、神通華,是他方世界菩薩,應(yīng)化托生印度成為在家菩薩!斗鹈(jīng)》說: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燈三昧經(jīng)》說,香象。二經(jīng)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受《無量壽經(jīng)》,助佛宏化。從賢護(hù)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經(jīng)典作為根據(jù)。其余尚有六人未經(jīng)經(jīng)典提到,但古德說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薩,來到此界聽經(jīng)與助佛宏化。

  本經(jīng)超出常情,特別標(biāo)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薩作為大眾上首,這就表示:凈土法門特別適合于在家人修持。因這個法門契合于當(dāng)前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因為科學(xué)越發(fā)達(dá),物質(zhì)世界的發(fā)展越快,彼此間的競爭越殘酷,要搶時間就越忙。越現(xiàn)代化,每人所應(yīng)掌握的科技知識就越多,生活的節(jié)奏也越緊張。你還想像上古的人遠(yuǎn)入深山,一切事情不問,只是自修,恐怕時代不允許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為社會服務(wù),并且也還繼續(xù)要修,那么這種修持就以凈土宗最合適。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報恩論》,贊嘆《無量壽經(jīng)》和凈土法門。他說:凈土法門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當(dāng)前就很契機(jī)。國家與社會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獻(xiàn)身于種種崗位,把事辦好,這就只有凈土法門可在行世法的時候不必離開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閉關(guān),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線也能修。只要所發(fā)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個字甚至四個字的一句佛號,就是凈宗無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從容。所以不離佛法,把保家衛(wèi)國、福民利眾的大事都辦了。只要是真純地這樣做去,你何必廢除應(yīng)行的世法,同樣契證佛法。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這是凈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特別適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說:十六正士列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發(fā)心為本。”此說很有見地

  “而為上首”。普賢、文殊是來參加法會一切圣眾的上首,是全體聽經(jīng)人的上首;彌勒大士是賢劫一切菩薩的上首;賢護(hù)等十六正士是會中一切在家菩薩的上首。大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对聼羧两(jīng)》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與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那由多應(yīng)指一萬萬。由此可見,一位正士便與一萬萬菩薩同來,全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薩的上首,可證十六正士的勝德。大眾同尊。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quán)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是說一切圣眾,無論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習(xí)普賢大士的妙德。從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議”,都是贊嘆上首普賢大士和會中的一切菩薩的勝德。“大士”就是菩薩。“普賢之德”上品已經(jīng)說了,就是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十大愿王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懺悔業(yè)障、隨喜功德、請轉(zhuǎn)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xué),第九是恒順眾生,第十是普皆回向。這個愿王在人最后的時刻,一切諸根敗壞,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這個時候,唯有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在前引導(dǎo),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自然生在蓮華之中,蒙阿彌陀佛授記,于是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無量的智慧,隨順著眾生的心念廣作饒益,能在煩惱苦海中普度眾生。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這個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從第一愿到第九愿,顯出普賢這個賢字。永劫勤勞沒有疲厭,十大愿王永無窮盡,成佛后還在度生,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上品中提到《清涼疏》:“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雖然得到無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發(fā)的度眾生的大愿,仍示現(xiàn)菩薩身來救度眾生,所以這是位后的普賢。普賢大士在未來不可窮盡的長劫中,永不間斷,在實現(xiàn)他的偈語:“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愿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這是普賢大士大愿的結(jié)晶。十大愿王是以彌陀愿海作為歸宿,也正和彌陀第卅五愿互為表里。卅五愿:“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當(dāng)前的彌勒就是一生補處菩薩,他必定要補佛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他必定達(dá)到一生補處,補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極樂世界成佛,愿文說:“除其本愿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fā)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他有本愿為眾生,要披著弘誓的鎧甲,到無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勸發(fā)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賢大士圣道。這類自愿來到穢土的人,“隨意修習(xí),無不圓滿。”愿中普勸十方,修行普賢之道,也即是導(dǎo)歸極樂之道。生極樂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鎧甲,再返此界救度眾生。普勸一切眾生,同遵普賢之德,求生凈土。為什么只是遵修普賢,求生極樂?因為只有這一個法,能給眾生真實之利,能救眾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導(dǎo)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這也就是來會一切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無量行愿。”《攝大乘論釋》里說:“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這個數(shù)不但你沒有法子具體說出來,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來比擬,就叫做無量。“行愿”,《清涼疏》說:“造修希求,目為行愿。”《觀經(jīng)》說:“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義。“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動。“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動與愿望的結(jié)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圓滿無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無量行愿”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的殊勝行愿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或有人懷疑: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或如位后普賢,成佛后再來;或是等覺,如同賢護(hù);或從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賢(住位,行位,向位)。覺位有天淵之別,豈能各各都能圓滿無量的“行愿”?此問很合情理,但未知凈土是無上圓頓法門,超情離見!普賢行愿品》說:“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yīng)當(dāng)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xí)鴮懀瑥V為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jì)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說,若人能受持宏揚《普賢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圓滿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間圓滿一切愿,乃是最圓極頓的妙法!秲敉辽鸁o生論》說:“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無量德。”“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而此心性,豎貫三際(過去、未來、現(xiàn)在),橫裹十虛(方),佛法生(眾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可見眾生的心,本具萬德,即是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圓融的妙體,所以佛與眾生,正報(佛菩薩等)依報(國土),因與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爾一念心之內(nèi)。只要一念相應(yīng),一切圓滿成就,所以這是無上圓頓之法。如斬一把絲,一斷,一切絲都斷。又如染物,一成,則染缸中所有的東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說到文殊大士成為一切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見佛性”。《凈土生無生論》說:“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凈寶覺。”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時就是相應(yīng)時,一切圓滿,絲毫沒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句應(yīng)該與上句聯(lián)讀,意義才完整。本品開頭這三句,是會中菩薩圣眾不可思議功德的總贊,也是本品的綱。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會疏》說:“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眾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這個功效使眾生得到真實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結(jié)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體就是“法”,這是《凈影疏》所指出的“德體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種種善行、種種功效、種種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種種差別,但事相必有同具的體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凈影》說:“德體名法”。法性就是有情與無情同具的體性(在有情就稱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諸佛無量微妙功德的本體,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沒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種種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萬德本體法性之中,如如不動;自心雖遠(yuǎn)離種種差別,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無量行愿”。于是這兩句經(jīng)文的意義更為深刻,就是《金剛經(jīng)》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無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種種妙義都在這兩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來無盡果德的本體,具足無量大菩薩的行愿,理體和事用齊顯,空邊與有邊全離,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正顯與會諸大菩薩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權(quán)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間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處。權(quán)是權(quán)宜、權(quán)變。俗話常說“有經(jīng)有權(quán)”,經(jīng)就是常規(guī),權(quán)就是變通。一個人應(yīng)“通權(quán)達(dá)變”,不死守規(guī)章制度。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候禮節(jié)。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禮節(jié),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大的蠢人。這是行權(quán)方便的意思!斗ㄈA文句》解釋:“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淺來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叫方便。《法華玄贊》解釋:“善逗機(jī)宜曰便。”逗機(jī),就是說法的人能行權(quán)巧,把對方的靈機(jī)逗發(fā)出來。例如禪宗,德山與龍?zhí)兑归g談話,德山剛出房門,因外面黑,就回來,于是龍?zhí)饵c著一根紙媒子遞給他。德山剛一接,龍?zhí)多垡淮担埫阶訙缌。這就是逗他的機(jī)。德山當(dāng)下就恍然大悟了。因為他正想接這個紙媒子,誰知又把紙媒子給吹滅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斷了。這就是逗機(jī),也就是方便。所以《凈影疏》說:“化行善巧,隨物(對象)所宜,種種異現(xiàn),名權(quán)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隨著眾生根器與環(huán)境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種種不同修行方法,隨物所宜,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yīng)的所現(xiàn),這個叫做“行權(quán)方便”!洞蠹(jīng)》說:“能調(diào)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現(xiàn)在把以上的注解匯到一處,“游步十方,行權(quán)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穩(wěn)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發(fā)眾生的根機(jī),把他們引導(dǎo)到究竟的果覺。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釋是“解契宗源”。契是契會,解是理解。所解契會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與《法華》“入佛知見”是同一個入字。“藏”,《嘉祥疏》說:“名理為藏。”這就是說,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體,就是實際的本體,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體。法性中自然含藏?zé)o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稱為性德,所以這個“藏”既然是理體,它就含有無量的性德,因此稱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證法性的理體,其中包括無量的性德,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dá)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見”!墩缃狻酚袀解釋說:如來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寶藏叫做大寶海,這個寶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據(jù)《甄解》,會中一切菩薩都已經(jīng)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證入如來一乘(一切眾生普成無上正覺)果覺,因此全是大權(quán)示現(xiàn),是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還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現(xiàn)在法會中,贊助釋迦牟尼,宣揚凈土法門。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煩惱是中流!秲粲啊罚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達(dá)涅槃彼岸,證入如來果覺,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證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寶海,契證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諸說,可以互通。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xué)道。作斯示現(xiàn)。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zhuǎn)法輪!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一句表明會中菩薩為度眾生,所以愿到十方無量無數(shù)的世界去示現(xiàn)成佛!普門品》“應(yīng)以佛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也正是這個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據(jù)《法窟》,對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世界”,“世”表時間,過去、未來、現(xiàn)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間,就是十方。

  “等正覺”,舊譯是等覺。等覺有兩個含義:㈠是菩薩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覺的佛果了,稱為等覺。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覺相等相似了。已經(jīng)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還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㈡等覺就是佛!锻撟ⅰ罚褐T法平等,所以諸如來平等,因此諸佛如來叫做等覺!洞笾嵌日摗芬舱f:“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所以等覺有兩種含義,可以是等覺菩薩,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覺是指低于妙覺的菩薩,在本經(jīng)中等覺是佛。會中菩薩到十方示現(xiàn)成佛。

  “舍兜率。降王宮……”叫做八相成道。這是釋迦牟尼與一切諸佛示現(xiàn)成道的通常途徑。依照嘉祥大師,“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xué)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請轉(zhuǎn)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轉(zhuǎn)法輪。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就是第八相,滅度。來會的菩薩都要到無量世界,去示現(xiàn)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從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內(nèi)院,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nèi)院說法。“降王宮”,《因果經(jīng)》說:摩耶夫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從右肋進(jìn)入自己身體,可以從腹外仍可看見菩薩在腹中的情況!涅槃經(jīng)》說:從母摩耶而生,生下來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凈影疏》說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唯我獨尊”,這個“我”字不是有我相的這個我,是離相的真我。“棄位出家,苦行學(xué)道”是第四相!段鹤g》說得很詳細(xì),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病人、死人,看見這些,于是乎決定出家,舍棄眷屬,騎著白馬越城出去,出家學(xué)道后在樹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麥(一顆莊稼)。我們看到畫著一個人端坐,象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那就是太子苦行學(xué)道的像。

  “作斯示現(xiàn)。順世間故”。所以這一切都是示現(xiàn)。上述降胎王宮,出家修道等等,都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的示現(xiàn)!斗ㄈA壽量品》中佛說:我實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因見眾生樂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對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為了這種人,我就示現(xiàn)少年出家,后來成佛了。可是我實在是成佛以來久遠(yuǎn)久遠(yuǎn)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為了教化,只好示現(xiàn)剛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羅的略稱,翻譯為障礙,能給修道的人作障礙;又翻為殺者,他是破壞人行善,使人放逸,斷人的慧命,所以翻為殺者,又翻為惡者,因他有很多的愛欲。魔有四種,《凈影疏》講:一個是煩惱魔,貪嗔等煩惱這都是魔。第二是陰魔,色受想行識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壞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專門破壞別人行善。經(jīng)中所說的魔就是天魔!镀派痴摗罚浩兴_在樹下的時候,魔現(xiàn)了很多美女來誘惑,但這些魔女一走到菩薩跟前,自然變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種冶容艷色,媚態(tài)淫姿都不見了;后來發(fā)動魔軍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種種武器,來相逼害,誰知菩薩覺察后立即入定,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變成蓮花!洞笾嵌日摗罚“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無所施其伎呀,就敗退了。所以佛降伏了這些魔軍之后,當(dāng)時魔王問佛,你有什么功德,有這么大本領(lǐng)?佛說地神乃知。問地神哪,地神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菩薩為眾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證明。由上可見菩薩不是以神通戰(zhàn)勝魔軍,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維摩詰經(jīng)》說:“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解釋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實際的理體,當(dāng)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見妙理,這不是語言和分別心所能知!秲粲笆琛罚“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體。由于顯現(xiàn)了這個本體,所以成正覺。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證得了理體。入了佛的知見,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覺。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覺”,

  遵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究竟的,所以稱之為最!夺屽茸V》說:“得無上真正之道,為最正覺”。“成最正覺”,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歸仰。請轉(zhuǎn)法輪”是第七相,轉(zhuǎn)法輪。佛之出興于世是大事因緣哪,這個因緣最主要的是度眾生啊,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zhuǎn)法輪是一個核心。這些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示現(xiàn)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轉(zhuǎn)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最長,從“天人歸仰。請轉(zhuǎn)法輪”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現(xiàn)滅度”以前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nèi)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歸”是歸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世尊,請佛轉(zhuǎn)法輪。據(jù)《大智度論》: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沒有在印度說法(世尊成佛之后,頭三個七天里在天宮大說《華嚴(yán)經(jīng)》。但是這些個聲聞緣覺乘的弟子,如聾如盲,沒有領(lǐng)會)。一直到五個七,佛自己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阿羅漢弟子都不能知,一般眾生更是無法知了。一切眾生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么還不如涅槃吧!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zhuǎn)法輪。佛就默然受請,先說小乘法。《法華經(jīng)》也有同樣的記載。

  “轉(zhuǎn)法輪”!斗ㄈA文句》解釋說:“轉(zhuǎn)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zhuǎn)法輪。”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眾生的法。把佛這個法傳到眾生的心里邊去,這就叫轉(zhuǎn)法輪。把佛心中的法傳入到眾生的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轉(zhuǎn)”字的含義。嘉祥大師說:“自我至彼,故稱為轉(zhuǎn)。”從我到對方,所以叫做轉(zhuǎn)。“天人歸仰,請轉(zhuǎn)法輪”,是大教的緣起。世尊受請轉(zhuǎn)妙法輪,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轉(zhuǎn)法輪的內(nèi)容了。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diào)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因為世尊的佛的說法,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也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也說,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是佛菩薩現(xiàn)出身像,演說經(jīng)教是法音。應(yīng)知“百草頭上祖師意”,無情的百草頭上也在說法,這個就是法音的廣意。“世間”呢,世間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薩、天人的請求,廣演一代時教,有大乘小乘、權(quán)法實法、偏圓種種的法,都是轉(zhuǎn)法輪。因為眾生根機(jī)不一樣,根機(jī)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先說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敗種,贊嘆大乘,說大乘法。先說權(quán)法,如何證阿羅漢,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后說實法,說《法華經(jīng)》,開權(quán)顯實,最終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斗ㄈA》是圓教了,凈土宗也是圓教。世尊說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應(yīng)病之藥,都是為使眾生覺悟。“諸世間”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覺悟,就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就是這十樣?xùn)|西: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十煩惱。天臺宗就講得更深一點,就以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我們這些煩惱都要破除!吨嵌日摗氛f得很好,煩惱是什么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你高興,興奮欲狂也都是煩惱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壘。佛演說妙音,就是摧破眾生身心里煩惱的堡壘。“壞諸欲塹”。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嚴(yán)重是色欲。《甄解》說“愛欲是諸苦之本”。《凈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佛說“愛”是最可怕,最不好辦。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地難辦,那一切眾生就不能成道。一切眾生都因愛欲成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樣嚴(yán)重難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塹”就是護(hù)城河。愛欲象洪流,眾生漂溺其中,頭出頭沒,不容易度脫,就把它說成是欲塹。除舍愛欲之心就是破壞欲塹。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嘉祥大師說:消除迷惑與垢污就叫做“洗濯”。前節(jié)所述的十煩惱與三煩惱,都是應(yīng)該消除的迷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墮于無明。一面明鏡,鏡面全是污垢,不顯本有的照用,所以首應(yīng)去污,這就是“洗濯垢污”。去污的妙劑是“無相之解”。這完全不是佛學(xué)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門開,則悟門塞”!妒楞嚴(yán)經(jīng)》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離見,斯即涅槃?wù)鎯簟?rdquo;存在知見相的知見(有能知的我,與所知的內(nèi)容,有能有所,就不是離相),這就是無明的根本。這是又在鏡面上污墨,不是去污。要有離見的解,才真解了如來真實義,才能恢復(fù)鏡子(眾生心地)的本明。這個明,嘉祥大師叫做“無漏之明”。漏就是煩惱,離開了煩惱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煩惱迷惑,以離相的慧解,恢復(fù)本來離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墩缃狻氛f:“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象下雨一樣,雨后樹木房子等等都干凈了,顯露了清白的本體。眾生怎么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rèn)識本體才是顯明清白。如果融會禪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迥然超脫了六根六塵。“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是靈明不可思議的光。“獨耀”。獨,就不二,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一有相對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獨耀”就是“不與萬法為侶”。會合凈土宗,“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凈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

  轉(zhuǎn)法輪這段經(jīng)文首先指出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這四句,實在是關(guān)鍵。一切大菩薩都是從這些地方走過來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現(xiàn)在有的人,自己還帶著種種煩惱垢污,也并沒有真實明心見性,只是想成名成家,當(dāng)佛學(xué)大師,座下多少弟子,種種受人恭敬。這些都是垢污。要離開這些,發(fā)起真實利他的心。自己不覺悟,就不能覺醒別人,這一點是應(yīng)該深思的。

  “調(diào)眾生。宣妙理”。調(diào)是調(diào)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法華經(jīng)》所說的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宣妙理。要讓一切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調(diào)眾生。

  “貯功德。示福田”。備具多德就是“貯功德”。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的功德,就可以給眾生當(dāng)福田。“福田”者,就是種福的田(種稻的田叫稻田,種福的田稱為福田)。所貯功德示現(xiàn)于外,接受眾生供養(yǎng),讓眾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論》有四個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現(xiàn)在很多外國人愛護(hù)動物。你愛護(hù)眾生啊,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第二個是苦田。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我們?nèi)ゾ葷?jì),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dāng)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師長等對我們有恩,我們在父母身邊行孝,就是種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賢圣都是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眾生有種種病啊。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也就是八萬四千種藥。應(yīng)病與藥,藥是喻如來的妙法,病是喻眾生的苦。所以《涅槃經(jīng)》說:“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三苦”有兩說:㈠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1)這個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這個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壞了,你難過了。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jī),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難過,這是壞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遷變、轉(zhuǎn)化,無有停息,而生苦惱。㈡嘉祥大師: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兩種說法都對。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很合凈土宗的宗旨。凈土宗的特點是使眾生即身出離生死苦海。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須斷見思惑,達(dá)到阿羅漢的水平,F(xiàn)在世界上找個能證初果的人都很難得,何況是阿羅漢。只有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斷盡見思惑出三界是豎出)。這是帶惑往生,帶業(yè)往生,不是叫你斷惑,所以這個是最突出之處。所以用凈土法門信愿持名的無上醍醐妙藥,來普救眾生沉淪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難,叫做“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xí)相應(yīng)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hù)念!

  “升灌頂階”。以下一共六句,所談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門奧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顯教密宗互為表里,好像人手,顯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時手心就看不見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顯密對立起來,這是很片面的。至于凈土宗,先師夏老曾說:“凈土宗是密教顯說”。也就是說,凈土宗就是明顯宣說的密法。密宗要義:“如實知自心”,即本品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為究竟”,正是本經(jīng)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眾生頓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實之利”。凈宗持念的萬德洪名——阿彌陀佛,即是密宗秘密莊嚴(yán)心所流現(xiàn)的真言(咒)。來會的大菩薩都曾受無上灌頂,都能教導(dǎo)大乘行者,充當(dāng)金剛阿阇黎,足證會中圣眾都是顯密圓通的大菩薩,也表凈密二宗,本來不二。

  “升灌頂階”。印度古代,國王要即位的時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頭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舉行灌頂法式簡說有兩種:㈠結(jié)緣灌頂。你來求法,引你到灌頂?shù)膲,教給你本尊的手印、咒語,以后你就有了資格去修習(xí)所傳的法,這叫做結(jié)緣灌頂(很多密宗的書皮上印著“未經(jīng)灌頂不許翻閱”。這就是說你沒有得到本法灌頂,這個經(jīng)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為了慎重)。㈡受職灌頂。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頂,嚴(yán)持戒律,精進(jìn)修持,積久功深,智慧開發(fā),可以為人師表充當(dāng)金剛上師,于是對他進(jìn)行受職灌頂,授與金剛阿阇黎職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師(現(xiàn)在許多人都不很如法。沒有親自得到自己上師的允許,自作主張去傳徒弟)。在受職與結(jié)緣之間還有四種灌頂:㈠瓶灌。㈡密灌。㈢慧灌。㈣大手印灌。接受這四種灌頂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實在是欲升反降。灌頂還有初位與后位之分,前面說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記》里頭,初地到十地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到了正式要證入佛果,要成佛的時候,諸佛以大悲水為他灌頂,他自己就自然圓滿證入佛果了,F(xiàn)在來會的這些菩薩多是位后的普賢,是從果向因,是佛的示現(xiàn),所以他們當(dāng)然受過后位灌頂——成佛的灌頂。至于還是初地到等覺位的菩薩,也都須受這個灌頂。“升灌頂階”正指這兩類菩薩都須經(jīng)過后位灌頂。

  “授菩提記”。佛對于發(fā)大菩提心的眾生,給他授記,也就是預(yù)告將來一定作佛,作這樣的懸記,稱為授記。授記就是宣說當(dāng)來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勝希有,鞏固得記人的信心和修持,讓他知道現(xiàn)在種的是菩提因,當(dāng)來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記”表示會中大士都是得過佛授記的,都當(dāng)?shù)梅鸸;并且也表示這些菩薩也給眾生授記作佛,因為他們能在十方世界示現(xiàn)成佛,給無量眾生授記。

  “為教菩薩。作阿阇黎”。阿阇黎翻為軌范師。密宗稱為金剛阿阇黎,因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就是普賢大士的示現(xiàn),永為密教初祖。這些大士德遵普賢,普賢化身金剛薩埵,所以現(xiàn)在這些德遵普賢的圣眾也教導(dǎo)其他菩薩去充當(dāng)阿阇黎。

  “常習(xí)相應(yīng)無邊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稱為相應(yīng)。比方說,你所觀的境和你的智慧相應(yīng),叫做“境智相應(yīng)”。你能理解“五蘊皆空”,這屬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對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應(yīng)了。反過來看,你說我照見皆空了,可是獎金少了一點馬上就不高興,你這個境一點也不空啊。密宗特點是三密相應(yīng),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yīng)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讓眾生的三業(yè)頓同如來的三密。如來有身密語密意密;眾生有三業(yè),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密法的特殊方便之處,是使眾生的三業(yè)頓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結(jié)印;口,持誦真言;心中所緣的是般若。能這樣三密齊修的人很不易得。那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這也就是凈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號,就是從一個語密下手,也能相應(yīng),也能即生成佛。但當(dāng)你成佛的時候其它兩密也自然相應(yīng)。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hù)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業(yè)所行的善,這一切善,堅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個含義,它能夠出生妙果。因為修了善,還能出生其它的善,還能結(jié)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結(jié)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與結(jié)果之義。所結(jié)的果,應(yīng)該辛勤培育,使它們成熟,才是圓滿。所以會中諸圣都在幫助其他十方無量無邊菩薩,去成熟他們無量無邊的善根,使之圓滿成就。于是無量諸佛對于會中這些大菩薩共同護(hù)念(保護(hù)和憶念)!秲粲笆琛氛f:護(hù)念我們,讓惡事自然遠(yuǎn)離,善事自然增長。會中大士護(hù)持一切菩薩的善根,得到十方諸佛的護(hù)念,讓他們遵修普賢之德。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xiàn)。譬善幻師。現(xiàn)眾異相。于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fù)如是。通諸法性。達(dá)眾生相。供養(yǎng)諸佛。開導(dǎo)群生;F(xiàn)其身。猶如電光!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xiàn)”。這一切大菩薩在一切的國土都能示現(xiàn)種種應(yīng)身與化身,如同一個很善巧的幻師,幻現(xiàn)種種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師,最近還有。我碰見一個英國老傳教士,她告訴我一件奇事,和中國《聊齋》偷桃這一篇所說的一樣。一個人把繩子扔到天空中,繩子就掛在天上,一個人就爬繩子,爬上天了。這人屢次表演,轟動了許多人,就有人用電影機(jī)來拍攝全部過程。洗出一看,才發(fā)現(xiàn)那個人一直在地面上靜坐,根本沒動。因為看的人有意識,他就用催眠術(shù)催眠了,所以就看見這個人上天了。電影機(jī)它無心,不受催眠,它照出來的底片是真實情況,那個人坐在地面沒動,所以這是幻術(shù)。再舉一例:六十年前,東安市場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有很多樓,樓下有個雜耍場,有種種雜技表演。有一天,有一個人在茶館樓上坐在一個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見雜耍中正在變戲法(魔術(shù)表演)。他很納悶,為什么觀看的人這樣全神貫注并感覺驚奇,他自己認(rèn)為沒有什么精彩之處。等一會,表演完了,很多人上來喝茶,大家交口嘖嘖,稱奇贊嘆,他們紛紛說“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壇子里頭去了。”這個樓上的人說:“哪有這個事,我親眼看見他把個蛤蟆放到壇子里。”這個樓上的人沒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見實際是個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見的是個牛到了壇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這就是幻術(shù)。這種譬喻說明:這些大士在諸佛剎中都能示現(xiàn),就好像幻術(shù)師一樣,能夠現(xiàn)種種的異相,但“于彼相中。實無可得”!秾毞e經(jīng)》:“如幻師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師在那變幻國王大臣,宮殿園林,別人誤認(rèn)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術(shù),是虛妄的,當(dāng)然不會著迷。會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現(xiàn)種種身,示現(xiàn)八相成道,普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是“終日度生”;了知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離”,所以“實無可得”,這是“終日無度”。不落兩邊,從容中道,“此諸菩薩亦復(fù)如是”。

  “通諸法性。達(dá)眾生相”。“通諸法性”是照真,“達(dá)眾生相”是達(dá)俗。所以我們常常說修行的人要照真達(dá)俗,既要照到真體,又要通達(dá)俗諦,要度眾生啊。眾生是俗諦,所以要“達(dá)眾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離相,于是墮在有為法中,不能使廣大眾生得真實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為功德,所以要“通諸法性”。法性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等。以上提過的佛性和法性本質(zhì)上沒有分別,我們通常把佛性說在有情方面,有情、含靈、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不說磚頭、瓦塊、桌子、板凳有佛性,因為它是無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無情兩方面。法性和佛性本無分別,只是在使用習(xí)慣上有所區(qū)別而已!镀鹦耪摗返淖⒔馍险f:“法性者,……通與一切法為性。”這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無情,所有的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據(jù)《大乘義章》與《唯識述記》,性即是體,“一切法體,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實相,即是真如。華嚴(yán)宗認(rèn)為真如有不變隨緣兩個意思:它隨緣,所以能夠變成一切法,變成種種的內(nèi)容;又因為它不變,雖隨緣變?nèi)咀儍簦星闊o情一切萬物種種差別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眾生,螞蟻蒼蠅,油鍋劍樹中的罪人,他們的真如不失不變。因為真如不變隨緣,所以入了油鍋,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隨緣而不變。就好象水可隨緣變成波;變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來是純善無雜,但是因緣會合變?nèi)咀儍簦绶x土凈土,就有了差別。所以這個“通諸法性”就是要通達(dá)隨緣不變的實相,“達(dá)眾生相”就是了達(dá)不變隨緣而顯現(xiàn)的種種差別相!稌琛罚浩兴_有兩種智慧,能作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種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見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例如水,說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萬別的波;說它是異,可是千姿百態(tài)的波,彼此本無差別,只是同體的水。所以在差別沒有差別,在沒有差別中又出生無量差別。總之是不落兩邊,所以是“不一不異”。同時也是“不生不滅”。波生水中,但全體仍然是水,所以是無生;波滅也只是回歸本體,并不是斷滅,所以是不滅。能照見種種諸法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叫做“通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體的智,如量就有了數(shù)量,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剛才說眾生有種種根,所以我們給種種藥,若不通達(dá)眾生病況,就不能開出對癥的藥方。眾生有種種差別,有種種病,這些差別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達(dá)眾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諸法性”是所用諸藥的藥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養(yǎng)諸佛。開導(dǎo)群生”。上面是照真達(dá)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供養(yǎng):㈠財供養(yǎng),香花、飲食、藥物,等等。㈡法供養(yǎng),拿身體、頭目腦髓去供養(yǎng),不如以法來供養(yǎng)。一切供養(yǎng)以法供養(yǎng)是最殊勝。什么是法供養(yǎng)?如說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導(dǎo)去利益眾生和提高自他覺悟。

  “開導(dǎo)群生”。“開”,開化。“導(dǎo)”,導(dǎo)引。“群生”即眾生!度A嚴(yán)普賢行愿品》說:“若令一切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yǎng)如來。”由此可見,“開導(dǎo)群生”,令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也就成就了對佛的供養(yǎng)。我們以殊勝的凈土法門教導(dǎo)眾生,正是遵佛開示,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正是無上的法供養(yǎng);并在下度眾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隨順眾生,發(fā)菩提心,究竟果覺。

  會中菩薩具如理智,所以“通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達(dá)眾生相”,于是化現(xiàn)其身,遍諸佛剎,上供諸佛,下導(dǎo)眾生,廣作饒益,如大幻師,示現(xiàn)種種幻相,上供下度,雖作種種示現(xiàn),但以通達(dá)法性,深契諸法平等,無有差別,故于相中心無所著。

  “化現(xiàn)其身。猶如電光”。大士化現(xiàn)他的身體,快如天上閃電。觀音三十二應(yīng),“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菩薩能于一念之間普至十方國土,行動之速就跟打閃一樣,上供下度,平等普照。《會疏》說電光有四個含義:㈠是快。菩薩能應(yīng)眾生心念立即感赴。㈡能破眾生的黑暗。眾生愚癡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電光,能破眾生心中黑暗。㈢不住。菩薩又能化無量的身,到無量的國土去,如空中一個閃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㈣無分別。如電光照物,平等普照,沒有愛憎取舍。所以用電光來譬喻大士們的化現(xiàn)。

  【裂魔見網(wǎng)。解諸纏縛。遠(yuǎn)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愿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

  “裂魔見網(wǎng)。解諸纏縛”。“裂”就是破裂。“魔”的含義呢,《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叫做魔。奪掉人的慧命,一個人生起正信的心,這是他的慧命的開始,但魔給破壞了。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過多少萬倍,魔就是奪走這個慧命,破壞你修道法做功德種種善行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見”,廣義說,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見;狹義說,決定性的見解叫做見,人們常說的“見”是指后者。你有一個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東西都是這樣,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鏡,戴了紅的眼鏡,看什么都是紅的。所有的凡夫都離不開常見、斷見這兩種見。人死如燈滅,什么都斷了,沒有了,這叫做斷見,這是錯誤的。我修的升了天了,永遠(yuǎn)不死了,這個肉身成了金身,永遠(yuǎn)不壞了,這是常見,也是錯誤的。斷常二見叫做邊見,邊見是矛盾的一方面。斷常是一對矛盾,斷是一邊,常是一邊,凡夫不落“斷”邊,就落在“常”這一邊。邊見是十種見惑之一,都是邪見。一個人成見過深,如人體內(nèi)長成骨刺,行動不便,十分有害,這樣的成見就叫見刺。邪見很多,就叫見林,身陷林中,不易出離。種種邪見錯綜交織,形同蛛網(wǎng),就叫見網(wǎng),令人難脫,所以也叫邪見網(wǎng)、魔見網(wǎng)。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見。要舍棄一切邪見、一切分別,這就是“裂魔見網(wǎng)”。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見難。直須猛追大勢至菩薩,單提一句圣號,凈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才能透脫魔見網(wǎng)。“解諸纏縛”。據(jù)《凈影疏》,一切煩惱結(jié)都是纏縛。菩薩化現(xiàn)十方,教化眾生,斷離煩惱,叫做“解諸纏縛”。

  “遠(yuǎn)超聲聞辟支佛地”。“聲聞”是佛的小乘弟子,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教法等(聲)解悟其中妙理,斷除見惑與思惑,出離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證入羅漢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語,翻為因緣,“佛”是覺者,所以舊譯是緣覺,新譯是獨覺。觀十二因緣法,得覺悟的叫做緣覺。觀風(fēng)吹樹動、葉落花飛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獨覺。他們雖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沉空滯寂,未能發(fā)起平等普度無量眾生、齊趨無上佛果的大心。會中諸大士,善巧方便,隨機(jī)度生,能示現(xiàn)聲聞辟支佛教化眾生,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所以遠(yuǎn)超二乘。

  “入空無相無愿法門”。綜合《凈影疏》與《大智度論》:“觀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經(jīng)》講無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亦無得,都是無呀、空啊。所以諸法都是空,這就叫做空門!犊辙D(zhuǎn)》的意思就是,這個空的含義轉(zhuǎn)化為無相?罩袩o相可得,不可取相,這是無相法門。無相就不應(yīng)有所作為。無相之中就沒有相可取,也就遠(yuǎn)離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還有什么可作?這是無作門(即無愿門)。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無作就遠(yuǎn)離三界生因。

  《大智度論》有個好譬喻,譬如一個城,有三個門(假定北京有三個門,你一個人決不可能從三個門同時進(jìn)城。要進(jìn)西直門,你從西直門進(jìn)。不可能你一人從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同時進(jìn)城),從一門就進(jìn)來了。進(jìn)了門,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們大家要知道,這是選佛場,我們都要成佛,要證涅槃,不是當(dāng)個方丈,作個大法師,成一個了不起的佛學(xué)家而已,我們要進(jìn)涅槃城。這個城有三個門,空、無相、無愿。《大智度論》說:一個人進(jìn)了空門,不但諸法皆空,他也不見空相,也不停住在空上,他從這個空門進(jìn)來了。倘若入門時,見有一個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滯,這個空門就堵塞,不能進(jìn)入了。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要知道,往往不是沒有人能夠入門,但剛一進(jìn)去門就堵塞了,非?上。這個人就沒有從空門進(jìn)來。你抓住個空相,堵住了。如果這時去掉空相,這就是無相門。不但一切可見之相都除了,連空相也除了。你真的無相了,那你就從無相門進(jìn)來了?墒悄兀“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無相本來是無相,你這一執(zhí)著,無相也就成了一個相。這個相就是無相的相,叫它無相相。心一執(zhí)著就生出戲論(錯誤的乃至無用的見解言論稱為戲論),無相門也就堵塞,不能進(jìn)城了。這個時候你把無相之相也除了,在無相里面,沒有什么是可作的,這就直入無作門了。所以不是一個人一身從三門入,是有三個門可以隨宜而入。這就叫“入空無相無愿法門”。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方便”,前面的解釋不再重復(fù),F(xiàn)在引《法華義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們常常連在一塊兒說,方便善巧。這個人很善于說法,很巧妙地能夠救度眾生,這稱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應(yīng)用。從智慧本體顯出的作用叫做方便。《涅槃經(jīng)》:“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我們以大智慧為本,隨宜來建立法門,應(yīng)機(jī)說法,隨緣救度,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眾生的父!稌琛氛f,方便有兩種:㈠“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對“空”有深解了,了達(dá)了,開解了這個空,對于空不是很淺地解釋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證空。有很多他就是漸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證,那么,他就慢了,他在這個地方就停頓下來。所以對于一切都不取證,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打個譬喻,你坐電梯,你一下子,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直上二百層摩天樓的屋頂,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㈡因?qū)嵪嗝罾順O深極妙,眾生水平太低,無法相信與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誘導(dǎo)。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于觀世音菩薩“先以欲鉤牽,后令入正道”。眾生所需是欲,以此為鉤來牽引眾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他們?nèi)胝。所以這一些方便,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方便,最突出是魚籃觀音。常見的畫像:一個極美的少女,手拿竹籃,籃里一條魚,所以稱為魚籃觀音,這是觀音的化現(xiàn)。一個漁村,有一天來了一個極美的女人,跟他們一起打魚,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說:這么多人,我嫁你們誰呀?這本《心經(jīng)》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就嫁給誰。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門品》發(fā)給能背的人,“三天你們誰能背《普門品》,就嫁給誰”。三天之后有七個人能背,當(dāng)然還不行,于是給出《法華經(jīng)》。幾天之后,只有一個人能背,這個人姓馬。就結(jié)婚哪,洞房花燭,正在剛剛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懊喪。一年后,來了個和尚,大家還在議論這個事。和尚說:你們怎么這么愚癡呀,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該有難,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jīng)消災(zāi)呀。大家不信,就打開棺材檢驗,打開一看,棺材是空的。這就流傳魚籃觀音,馬郎婦。為解釋“方便誘引”,舉了這個例。方便之德是非常廣大,對于他本來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若沒有大悲,不肯這樣用心;若沒有大智,想不出應(yīng)機(jī)施教的辦法。所以“方便”是菩薩的父親。以種種的誘引讓眾生漸悟而得度,這就稱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

  “顯示三乘”。三乘就是羅漢乘、辟支佛乘、菩薩乘。《法華譬喻品》:如來能給一切眾生一佛乘,當(dāng)來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接受。所以說到《法華》,最后最后,說法四十九年培養(yǎng)教育,還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信受啊。所以諸佛就以這個方便之力,一個一佛乘說成是三,有羅漢哪、辟支佛呀、菩薩呀,這三乘!斗ㄈA》的火宅喻:有個大長者,看見自己的兒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訴他們:大火燒身了,你們快出來呀?墒侵T子貪玩,不肯出來。長者想出個方便的辦法,就說:外頭有羊車、鹿車、牛車,好玩極了,你們出來吧。這些孩子就跑出來了。跑出來一看,就不至于在火宅里燒死了。給他們的是什么呢?給他們的是每人一輛大白牛車,超出他們的想象,人人都乘大白牛車,都成佛。這就顯出“善立方便,顯示三乘”的含義。所以這些諸大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具有這樣的盛德,來參加這個法會,來聽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jīng)》,因此我們對于這個經(jīng)也就知道珍重了。(以上是第七相轉(zhuǎn)法輪)

  “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對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現(xiàn)滅度。這個現(xiàn)滅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滅度是涅槃兩個字的舊譯(唐朝后來譯為圓寂)。“滅度”,滅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煩惱,彼岸是涅槃。度過了煩惱的瀑流,登上了彼岸,這是滅度的含義!赌鶚劷(jīng)》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滅了煩惱是涅槃,離開三界一切有是涅槃。“圓寂”怎么講呢?《賢首心經(jīng)略疏》說:“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甄解》說:“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本體窮盡了真性,沒有任何間隔模糊與欠缺,稱性盡性,這叫“體窮真性”。“妙絕相累”,除絕了一切相的累贅,一切相不能給我添麻煩了。由于本體微妙絕倫,不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示現(xiàn)滅度是應(yīng)中下的根機(jī)!斗ㄈA壽量品》:“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若是上根,如來本沒有去來,哪里有生死!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雙林入滅,只是示現(xiàn)。會中大士宏化十方也都為中下,示現(xiàn)滅度。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yán)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三摩地”舊稱三昧,翻為正定、正心行處。善心正心為定慧所攝,安住一處,叫做三昧。種種三昧,各有名稱,“無生無滅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無生無滅”是別名!缎∑钒闳艚(jīng)》中,薩陀波侖菩薩于聞?wù)f般若時,即在原座上,得“諸法無生三昧、諸法無滅三昧”等等六百萬三昧門。三昧眾多,所以說“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翻為總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夠維持、保持住種種的善法,不讓它散失。好象一個完整的碗,倒進(jìn)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羅尼的意思,一個是能持善法,另一個是能遮惡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東西,要是動了惡念,想要做壞事,陀羅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夠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羅尼,你的功德能夠繼續(xù),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壞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這就是陀羅尼的殊勝的地方!洞笾嵌日摗分v,你入了正定來修行,久了之后成陀羅尼。這些三昧更加上諸法實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羅尼。三昧加上諸法實相智慧就出生陀羅尼,所以陀羅尼比三昧殊勝。三昧是心相應(yīng)法,陀羅尼是心不相應(yīng)法。什么叫相應(yīng)法呢?就是你必須是一心專注,比如入定,你要攝心入了某一個禪定,這時才能出現(xiàn)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應(yīng)法。陀羅尼不是這樣,你在生氣,罵人,心里在煩惱,可是這個陀羅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證到陀羅尼這事就好辦了。還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來生就沒有了。陀羅尼就不是這樣,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羅尼兩個特點:㈠雖在煩惱之中,陀羅尼的功德不失。㈡陀羅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隨時悟入華嚴(yán)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說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說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與智慧,現(xiàn)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隨時”等于隨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間不須有過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動,慢慢地專一清凈,達(dá)到定中境界,中間有過程),所以不經(jīng)歷時間。隨著自己心愿,一念動就能入,所以說是“隨時悟入”。“華嚴(yán)三昧”,全稱應(yīng)該是“佛華嚴(yán)三昧”。這個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為本體。沒有對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實無妄,所以叫做“真”;融攝一切萬法,叫做“法界”,就是諸佛的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nèi)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華嚴(yán)經(jīng)》最極玄妙的理體。一真法界融攝萬法,萬法都是因緣所生,從緣而起,所以有無窮無盡的緣起,就出現(xiàn)無盡的國土、無盡的眾生、無盡的事相。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塵,都從一真法界緣起所現(xiàn),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勝妙之解生起種種勝行,來莊嚴(yán)自己的佛果,叫做華嚴(yán)。以一真法界為本體,為宗趣,為歸尚,專心修習(xí),達(dá)到一心,叫做“華嚴(yán)三昧”。菩薩萬行如華,拿來莊嚴(yán)佛果,就叫做“華嚴(yán)”!秲粲笆琛氛f,這一個三昧,統(tǒng)攝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斗ń缬洝氛f,“華”是菩薩的萬行。華會結(jié)果。“嚴(yán)”,諸行成就,果實圓滿,始覺與本覺相契相應(yīng),垢障永遠(yuǎn)消除,所證理體圓滿。“三昧”,“理智無二…能所斯絕”。本體與智慧如一,像珠發(fā)光,發(fā)光是珠本體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體。所以珠子喻本體,珠光喻智慧,它們不是兩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沒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樣。“交徹熔融”,光從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顯,所以珠在光中。此兩者理體與智慧不是兩物,何來能所彼此的分別。達(dá)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逗腺潯氛f,“法界唯心,名佛華嚴(yán)。”這是他特殊的見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說“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對于自心能如實了知,就是華嚴(yán)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偝志褪峭恿_尼。陀羅尼有四種:㈠法陀羅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夠記住不忘。㈡義陀羅尼,于諸法的深義、真實之義都能夠總持不忘。㈢咒陀羅尼,于咒能夠不忘。㈣忍陀羅尼,安住于諸法實相叫做忍,得了這個陀羅尼就安住于佛的實相而不動搖,而不忘失。所以持忍,稱為忍陀羅尼。安住于實相,實禪密凈三宗共同的無上殊勝境界。“百千三昧”,為什么要百千三昧?《會疏》解釋,你要給大眾救窮,就必須有種種技術(shù)、原料、資金、廠地等等準(zhǔn)備。窮人太多太窮,需要得也太多,你為大眾拔掉苦根,就要有種種的辦法和條件,才能實現(xiàn)除貧的愿望,所以菩薩要百千種三昧。具有所有的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羅尼,就是總持。所以經(jīng)中大士“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兩種都具足了。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于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住深禪定”,依《會疏》意:所住的禪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

  ,深是深廣,幽是幽奧,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羅漢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薩所能辦得到的,所以叫做深禪定。《甄解》,在《唐譯》這一句是“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種”就是一切種智的簡稱,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羅漢的智慧,稱為一切智。菩薩的智慧,稱為道種智。佛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佛智慧的甚深禪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體的事情,是如來全部理體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禪定,所以很深很深。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無量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淺禪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內(nèi)心一動,就失禪定,“寂”與“照”互相妨礙。但現(xiàn)是甚深禪定,是如來智慧的禪定,所以理與事不相妨礙,寂同照可以同時。所以在深禪定之中,能見無量諸佛。

  彌陀“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薩,聽到彌陀名字,都可得到種種三昧同總持,“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供佛自然會見佛,所以定中供佛與此處的住定見佛互相呼應(yīng)。

  “于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這“一念”指的是時間。這個時間的長短,有四個說法。為了簡單好記,現(xiàn)采取《智度論》與《探玄記》的說法:一念是一個剎那。一彈指就有六十個剎那。一剎那里頭,《仁王經(jīng)》說,有九百個生滅。“一念頃”就是一念所經(jīng)歷的時間,就是一剎那,就是一彈指里頭的六十分之一。在這樣短暫的時間里,已經(jīng)游了一切國土,所以打破了常識的時間概念。

  以上正是《華嚴(yán)經(jīng)》延促同時事事無礙境界。“延”是長的時間,“促”是短時。一小時有三千六百秒,這是常識;要說一秒里頭三千六百小時,大家就說你是白癡。殊不知這正是華嚴(yán)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體,F(xiàn)代物理學(xué)大師愛因斯坦說:“時間是由于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說由于錯覺,我們說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動嘛,所以才有無明,所以才有了世間,才有時、空、世界。世就是時間,界就是空間。這一切色本來就是空,空本來就是色。這一切對立起來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動。

  “于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正同阿彌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那由他是億),周遍巡歷供養(yǎng)諸佛”。遍到無量佛土去禮供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時間很長,都在介爾一念剎那之間全部圓滿,顯示往生極樂的人,與本經(jīng)會中諸大菩薩都是華嚴(yán)境界。會中大士悟入華嚴(yán)三昧,自然時時是華嚴(yán)不可思議境界,處處是事事無礙玄門。一念萬年,以剎那之間完畢所需多劫的時間;因一念的動,就圓滿廣大無邊的勝行,前者是延促同時,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養(yǎng)無量諸佛是多,無量無邊的“多”,在一念間攝無不盡,可證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華嚴(yán)事事無礙的玄妙。

  “得佛辯才”。嘉祥師說:“疾速應(yīng)機(jī)名辯。”很快就能夠?qū)?yīng)問者或聽者的根機(jī),來做最適合的啟發(fā)與開導(dǎo),這個叫做辯!稌琛氛f:“言音開惑為辯,隨機(jī)巧妙為才。”所說的話能夠開脫解除人的疑惑,使人從迷亂困惑當(dāng)中清醒悟解,叫做辯。能隨人的根機(jī),并能靈活巧妙針對他的根機(jī),使聽者心悅誠服,樂于接受,種種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現(xiàn),所以稱為“佛辯才”。《凈影疏》說:得了如來的四無礙智,所以興出了無礙的四辯:㈠義無礙。一切諸法的道理,沒有矛盾抵觸之處,通達(dá)無礙。㈡法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名字,善能分別,正確無礙。㈢辭無礙。一些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種種不同的語言方式,給他們演說,令得了解。㈣樂說無礙。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所樂聞的法而為說之。你所說的,正是他人喜歡聽的!墩缃狻酚幸粋獨出絕妙的說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稱凈土宗是根本教,彌陀第十八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為什么?你傳播了如來的如實的言教。所說的一個字,正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你正是“得佛辯才”。不但會中諸大菩薩是這樣,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諸佛辯才!墩缃狻愤@一說很好。

  “住普賢行”。會中菩薩都是德遵普賢,所以住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yán)》的總結(jié)。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睹苒E經(jīng)》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垓,那由他)種類的眾生,各有不同語言種類,可是菩薩能隨眾生的種類,按其語言方式給它們說法,令它們理解!斗Q贊大乘功德經(jīng)》說:“傍生(畜牲)、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所以佛菩薩用隨類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隨類音)在對它說法。隨它們種類的語音,叫做隨類音。眾生無邊,眾生語言種類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說“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各類眾生本有的語言,廣為演說妙法。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不但概括全經(jīng),而且是釋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nèi)。天臺宗奉為純圓獨妙的《法華經(jīng)》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根本不能如實了知佛的所知所見。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了解,而且是不能了解。所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釋尊出現(xiàn)于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眾生學(xué)佛,就是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也即是“真實之際”。

  《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本來都是一體。“際”字,《甄解》的解釋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fù)加,叫做“際”。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絕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而十方諸佛普贊的唯有凈土法門。凈土妙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同歸一佛乘。三輩往生都須發(fā)菩提心,《往生論》:“二乘種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眾生情執(zhí),全體是佛知見。水鳥樹林,悉皆說法,十方佛國,寶樹中現(xiàn),處處是華嚴(yán)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所以《會疏》《甄解》都以“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今經(jīng)會中諸大士,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贊的“誓愿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故經(jīng)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持名有事念與理念,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顯法身,往生凈土最上為常寂光土,寂照同時,心土不二!队^經(jīng)》:“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凈佛國土,就是凈我自心。是以四料簡說:“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xiàn)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隋唐間布袋和尚的偈:“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一切無如心真實。”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呀,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號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大集經(jīng)》上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所以禪宗和凈土何嘗是兩物。

  “真實”一詞,在這部經(jīng)里三處出現(xiàn):㈠“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娣ú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jìn)。一向?qū)V厩f嚴(yán)妙土”。㈢如來“欲拯群萌;菀哉鎸嵵”。這一部經(jīng)里,三個真實可以概括。㈠真實之際是本經(jīng)的理體。㈡真實之慧,莊嚴(yán)成就極樂凈土。㈢真實之利,平等普惠一切眾生。真實之際是根本,從真實之際產(chǎn)生真實之慧,阿彌陀佛住于真實之慧來莊嚴(yán)凈土。有了凈土法門,就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就這一部經(jīng)的所謂畫龍點睛的地方,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世間諸所有法”,就是指著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中種種的法。六道眾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這是分段生死,阿羅漢能超過。阿羅漢、緣覺以上,到地前、地上菩薩,一直到等覺,須破四十二品無明,經(jīng)歷四十二個階位,每一個上升都有空前變化(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叫做變易生死!秲粲笆琛放c《合贊》說:“超過分段、變易二死。”不但超過了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過賢圣位的變易生死,叫做“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會疏》就說,欲界、色界、無色界,總名“世間”。眾生與國土有種種差別,叫做“諸所有法”。超過一切差別,達(dá)到性空無相,平等一味了,叫做“超過”。《甄解》說,世間一切法都是有為,都如夢幻,是可以破壞的,所以叫做“世間”!督饎偨(jīng)》:“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大士們知道這些都是虛幻,但不舍世間,知道眾生本空,而仍然救度眾生,這叫做“超過”。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hù)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jì)負(fù)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凈影疏》:諦住就是安住。會中在家出家的菩薩,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實無為的度世的法,救度一切世間、一切眾生。《甄解》說:“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云諦住。”這話很好。跳出了有為,證無為,但不執(zhí)著無為。心中一有所執(zhí),墮入情見,就把無上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了。正因為無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們從數(shù)學(xué)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數(shù)跟無限大相比等于零,任何數(shù)讓無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為功德跟無為功德一比,有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計了。《法華》龍女八歲成佛。涅槃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都是真正達(dá)到了無為,其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念佛,真要老實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為無為,但只要老老實實去念,就可暗合道妙。你什么都忘了,就剩這一句了,這就是即無為還不著無為,功德不可思議。

  “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一切萬物”就是一切諸有。“自在”就是通達(dá)無礙!斗ㄈA經(jīng)序品》說:一切“有”像繩子一樣,打了死結(jié),把人給捆住。要全部斬除這一切結(jié)縛,身體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為什么被束縛?就因為你的內(nèi)心隨著境界而轉(zhuǎn)。見色聞聲,你的心就隨著所見的東西轉(zhuǎn)動了,所以就被煩惱捆住了,因此別人贊嘆你,你很高興;有人要罵你一句,你就不高興。因為隨它轉(zhuǎn),自己沒有作主的份,叫你高興你就高興,叫你不高興你就不高興,就為煩惱所縛。凡夫就執(zhí)著于諸有,愛這些東西,世間諸所有物呀,功名富貴、妻兒子女,這是著有;阿羅漢他們就停滯在空相里頭,皆墮落在情執(zhí)之中。大士就深達(dá)法性,他們當(dāng)相離相,不是撥相離相。所以宗門就說:“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對于萬物只要無心就是,哪怕萬物來圍繞你呀。所以老是厭煩取靜,找個合適的地方才能修,都是為物所轉(zhuǎn)哪!主要是見相離相。你見著一個美女的照片,與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樹的照片沒有分別,你就不為它所轉(zhuǎn)。再進(jìn)一步呢,物隨心轉(zhuǎn)。外物可以隨你內(nèi)心來轉(zhuǎn),所以隨意自在了!秲粲笆琛氛f:由于成了勝通,得到了殊勝的神通,所以對于一切東西可以變化隨意,這樣就可以對于眾生,讓他們得到利益,這就成為利物,這個叫做自在。神通當(dāng)然不是壞事,《凈影》提出神通,但是我們?nèi)绻磺笥X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這個方向就錯了。這個方向的錯誤,就必定走到一個錯誤的路上去。你越走得遠(yuǎn),將來退回來的路就越多。佛菩薩都有無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邊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邊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許許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們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黃蘗大祖師,他還沒有開悟,跟一個人結(jié)伴去游方。走到一個地方,山水來了,原有的路成了河,過不去了。那個人就把草笠拋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順?biāo)^去,并招呼黃蘗說:你來你來。黃蘗說: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斷你的狗腿。這時漂水而過的神僧連聲贊嘆說:“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行人如果真能當(dāng)相離相,也就是轉(zhuǎn)物了,所以宗下說:“青青竹葉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竹葉菊花無非法身、般若,一切萬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眾生也能自在。“首楞嚴(yán)”的含義,“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萬物都是究竟堅固,本來平等,沒有差別。這不就轉(zhuǎn)物了嗎,不就可隨意自在嗎。一切事究竟堅固。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類”就是指眾生。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也就是說不待眾生的請求,主動來幫助眾生!稌琛氛f:眾生背覺合塵,所以沉迷煩惱之中,漂流生死之海,如同天生的瞎眼,從來沒有出離的心。菩薩起憐愍心,沒有疲厭。所以《阿彌陀經(jīng)》,佛不問自說,也正是不請之友的典型!赌鶚勝省氛f:“世救要求然后得,如來不請而為歸。”世間的救度者,需要你請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東西;但是如來呢,不等你請求,就來讓你得到歸宿,讓你得到依靠。所以這就是真善友,這就是慈恩無極的大導(dǎo)師。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個有兩種解說,都極殊勝。㈠《凈影疏》、《大乘起信論》,人人都有如來藏,對于如來藏性,能明白修習(xí),得到殊勝的開解,就是“如來甚深法藏”。至于“受持”,不是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愚癡障礙,因為你本來具足,你只是多了一點臟東西。例如陰天,沒有太陽,云一去,太陽就出現(xiàn),這就是受持。所以明見自心、如實知自心作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㈡《甄解》把所聞三世一切如來法藏,這是萬法,現(xiàn)萬法歸一,攝多聞歸一聞!度A嚴(yán)》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聞可以歸于一聞,一聞就是聞名號,這是以聞佛名號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上兩解,一個指明心,一個指聞名。實際兩說還是可以會通。“一聲佛號一聲心”,一聲佛號,你的自心在這一聲中顯現(xiàn)了。

  “護(hù)佛種性常使不絕”。“護(hù)”就是保護(hù)、護(hù)持、維持。“佛種性”,《會疏》作了四個解釋,下列舉三個:㈠開發(fā)眾生本具佛性。眾生個個都有佛性,這個是本來不變的,能出生超過恒沙那樣多的功德,F(xiàn)在雖然是眾生,但本有的佛性沒有變過,沒有減少過。但是現(xiàn)在為無明所蔽,像陰天的太陽.被云遮住了,雖有同無,可是太陽無邊的功德一毫也不損失。菩薩的教化,就是開發(fā)眾生的如來藏,明顯本有的佛性,這就叫做“護(hù)佛種性”。㈡是以菩提心作為佛種!度A手經(jīng)》意:沒有牛就沒有牛奶,沒有牛奶怎么能作出醍醐呢?若沒有菩薩發(fā)心,就沒有佛種。若有菩薩發(fā)心,佛種就不斷。㈢以稱名為佛種!秾毭鹘(jīng)》意:種樹得有樹種,種子種下去就能生芽,就能長成大樹。善男子聞見佛的名號,就得了種子,聞名之后你能夠信受持名,深心發(fā)愿,信愿持名,有這些好緣來護(hù)持種子,將來你一定要受記成佛。這個就是《會疏》的三個解釋。發(fā)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正合本經(jīng)宗旨。

  “常使不絕”。下面介紹兩種解釋:㈠《嘉祥疏》:“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保護(hù)如來法種,不讓它斷絕,就是“常使不絕”!秲粲笆琛罚鹤o(hù)持眾生,離開那些罪障,并且沒有間斷地生起善念,這叫“常使不絕”。從“興大悲”起,到“拯濟(jì)負(fù)荷”,都是表示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興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薩悲憫眾生,這是平等的大悲,對于一切都是平等對待,沒有冤親愛憎等等分別。

  “演慈辯。授法眼”。從慈心出發(fā)救度眾生,讓他得樂,而為說法,這個叫做“演慈辯”。“法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法眼是智慧,能夠抉擇一切法門!稌琛氛f:對于佛道生起正見,名為法眼!秲粲啊氛f“智能照法”,也就是智慧能了別一切法相,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夠適應(yīng)眾生種種的根器,選擇最善巧的方法。這樣的智慧稱為法眼。所以我們教導(dǎo)眾生,對于佛法,生了正知見,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法眼,所以就稱為“授法眼”。尤其是凈土法門,眾生能夠抉擇、重視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但是佛把這個法眼交給你,告訴你凈法殊勝,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但這是佛所授與你的,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

  “杜惡趣。開善門”。“杜惡趣”,就杜塞、止住畜牲、鬼、地獄這三惡道。惡趣苦不可言,三途(惡道)一報五千劫。若墮地獄,其苦就更不可說了。所以大士們杜塞住墮落到三惡趣的門戶。所以阿彌陀佛大愿里:“來生我剎…不復(fù)更墮惡趣”。“開善門”就是菩提涅槃的門。本經(jīng)里說:“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這是開善門。這個佛國非常容易進(jìn)去,進(jìn)去之后,不再入三惡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為一是不退,二是壽命無量,焉能不一生成佛。

  “于諸眾生。視若自己”。這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這叫同體之悲

  !赌鶚劷(jīng)》有這偈子:“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一切眾生受了種種的苦,實際就是如來一人在受苦。

  “拯濟(jì)負(fù)荷。皆度彼岸”。“拯濟(jì)”,救度。“負(fù)荷”,背、擔(dān)!洞蠓ň嫱恿_尼經(jīng)》說,菩薩的擔(dān)子就是誓愿要負(fù)荷、要救度這一切眾生出離世間。佛視一切眾生就跟他的一個獨子一樣,什么東西都要給他,以至于要讓他進(jìn)到無余涅槃。都達(dá)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這就證實前面所說: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來果覺無量功德上的人,回果向因示現(xiàn)菩薩位。“悉獲”,都得到。來會的都是大菩薩,都得到一切佛的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就是說大士們都得了如來的智慧莊嚴(yán)。肇公解釋:智慧(實相般若)是體,圣明是用。凡事都有體有用。對于一切事沒有不能照了通達(dá)的,叫做圣。菩薩的照是靈明的,沒有任何一種世間東西可以打比方,所以稱為靈照。不可以用語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這個圣明到底是個什么,以眾生的凡情絕對不能理解,也絕對不能夠去演說,這就叫做“不可思議”。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是這樣的這些大菩薩無量無邊哪,一時都來了。以上就總結(jié)德遵普賢這些大菩薩,這些正士,為了來聽法,來贊揚這個凈土宗,要廣弘普賢的十大愿王,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的一切有情,讓他們怎么樣呢?讓他們能夠往生凈土,往生凈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時來會呀。此外還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清信士就是優(yōu)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這個凈土法門是適合于在家人的)。所以一萬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塊兒整整兩萬人。兩萬人的大法會。所以后來看見極樂世界,不要忘了是當(dāng)時在場的地球上的兩萬人。還有欲界天、色界天、天眾,諸佛菩薩無量無邊,德遵普賢那些大菩薩更是無量無邊。這兩萬人是真正咱們地球上出生的人。經(jīng)末還提出,一切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所以天龍八部也參加法會。

精彩推薦